西,缘起便是应天巡抚衙门要采办分发给朝廷命官的折扇,皇上索性就把这两项例赐取消了。理由是京师各大衙门的官员到衙理事都坐在值房之中里,夏有凉茶,冬有炭火,热也热不着,冷也冷不着。如果他们可以得到皇上赏赐的折扇和护耳,那么,驻守九边重镇乃至全国各处关津要隘的百万将士常年曝晒烈日、卧冰踏雪地保卫皇朝疆土,就更应该得到。虽说这是一件小事,但因更改了祖制,也就跟这些年里推行嘉靖新政一样,引起了不少官员的不满。每逢冬天例朝碰到恶劣天气,就有官员大发牢骚,陈信衡便是其中一位。
刘炫听出陈信衡的话中有讥刺首辅的意思,立刻沉下脸来反驳:“陈大人,你真是吃了豹子胆!不要忘了,取消折扇、护耳赏赐是皇上的旨意!”
陈信衡偏着脑袋,轻蔑地瞥了刘炫一眼,问道:“身为谏官,不平则鸣。难道就因为是皇上的旨意,便不能够畅所欲言吗?”
“一副折扇,两只护耳,值不到一分半分银子。我辈臣子世受皇恩,岂能因之对君父心生不满?”
陈信衡梗着脖子说:“价值几何暂且不论,这是煌煌祖制,岂能轻言弃之!”
接着,他又提高了声调:“设若后世人君可以不守祖宗成法,当今圣上推行的诸般富国强兵之新政,岂不是亦能弃而不遵?”
听到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周围的几位御史无不为之色变。而刘炫身为同僚,深知陈信衡年岁不大,不过三十出头,在都察院中资历尚浅,却是出了名的脾气执拗之人,说话做事无所顾忌,便不敢更不愿跟他再纠缠这个或许会丢官掉脑袋的问题,一边踱步走开,一边却又犯了言官们都有的“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老毛病,忍不住讥讽道:“只在私底下空发议论,算什么本事?真有种,何不上本谏诤,让大家看看你的风骨?”
陈信衡没有带护耳,对刘炫的话听得分明,当即冷笑一声:“为这等事情上本谏诤,倒叫世人笑陈某器小了。陈某不上本则已,要上,即便不能为天下苍生普降甘霖,也要在我大明万马齐喑的朝堂之上响他一记惊雷!”
刘炫担心惹火烧身,假装没有听到陈信衡的话,不接他的茬。旁边另一位御史大概和陈信衡私交不错,低声问道:“子谦(注),你当真要上本?为兄可要提醒你,江南几项大政圣心已决,不容我辈臣子随便置喙。”
原来,陈信衡本是吴中世家子弟,家中拥有良田万亩,朝廷如今在江南诸省推行的清丈田亩、抑制豪强兼并几项大政都触犯了他的切身利益,那位同僚便以为他是对此心怀不满,要上疏谏诤。但是,陈信衡却摇头说道:“我兄多虑了。某对于皇上在江南推行的几项大政,确是自有看法,亦认定其不合祖宗朝养士为先之成法,更为凌虐士绅、动摇国基之乱政。但某家中田亩甚多,设若为此上本谏诤,岂不令人误会谋己之私?某虽出于公心一片,却难掩天下哓哓众口,徒生是非,亦于事无补。两京科道言官甚多,还有那么多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还是留待其他梗骨直臣为天下士绅做杖马之鸣。”
那位御史心里稍稍轻松了一点,好奇心却被激发起来,低声追问道:“那么,你老弟到底要谏何事?”
“兹事体大,我兄还是不要知道的好。”陈信衡说:“某之奏疏已经具草,待再斟酌几日,便要拜发了。”
那位御史还要发问,只听得三通鼓响,原来已到了寅时,赶紧住口,肃容整冠,站在了都察院的班队之中。
注:请弥明大大注意,反复斟酌,贵公子陈信衡的字还是用“子谦”的好——因为“子贡”这个名字可不敢随便乱用,毕竟人家是圣人门徒,大小学堂里都供有牌位的!还有,请大大看看,这个样子让贵公子走上历史舞台,是否合你心意。
另注:本书已进入完全YY的阶段,在原有的历史人物之外,急需大量虚构人物。愿意出演角色的读者大大可在书评区或群里留言,自拟姓名、字号、愿意出演的角色,尽量满足各位热心读者的要求——能为自己设计出场的桥段更好,一来可以增加各位大大的参与感,二来在下也可以偷点懒嘛!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