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欲扬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卷 镇海 第一百三十四章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一百三十四章对于严嵩的话,严世蕃想了很久,越想越觉得父亲到底老谋深算——公开上疏,通政使司便要记档、立此存照,或许还要摘要刊载于邸报之上。[3Z中文。3zcn_com]这无疑是公开向夏言一党宣战,势必引起夏党的疯狂反击。且不说这么做风险太大,一边是权倾朝野的前任首辅、内阁资政,一边是当国柄政的现任首辅,皇上的屁股究竟会坐到哪一边还很难说,自己的豪赌并无必胜的把握;最要紧的是,自己要参劾的高拱其人却不单单是夏言的得意门生,更是皇上的心腹爱臣!

    嘉靖二十一年,皇上亲下谕旨,将高拱从翰林院编修任上拔擢到身边,出任新设的御前秘书一职,使之成为了天子近臣,时时参与机枢要务、军国大政。嘉靖二十二年,又是皇上亲下谕旨,让高拱升兼了复设的京师营团军监军之要职。嘉靖二十三年,鞑靼兵困京师,皇上御驾亲征,圣驾便驻跸高拱所掌的营团军大营;京城发生薛陈谋逆,皇上回城平定叛乱,带的又是营团军,且让高拱升兼了五城兵马司巡城御史。在社稷危倾、京师动荡、朝野内外人心惶惶之际,皇上始终不渝地信任营团军,并将拱卫京师、护卫圣驾的重任屡次交付给了高拱,对他的信任和倚重可见一斑。

    若是这前三年,高拱的步步升迁或许还有时任内阁首辅的恩师夏言的举荐之功的话;那么,嘉靖二十三年之后,夏言因薛陈之乱而失爱于君父,被皇上责令回府“养病”,高拱那令朝野侧目的官运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嘉靖二十四年,皇上废弛海禁、许开海市,高拱受命南下泉州,全权主持此事。嘉靖二十六年,由新科进士杨继盛一副《流民图》引发内廷和外朝的争斗,奉调回京述职的高拱伙同海瑞具名上疏,建议皇上撤裁东厂、从司礼监手中收回自英宗正统先帝而始便窃据的代皇帝批红的大权并抬高阁权。如此悍然改易祖宗成法的奏议,皇上不但全盘接受,还第一个点他高拱进入新设的御前办公厅任职,使他得以重回朝政中枢,还兼上了吏部文选司郎中之要职,手握铨选文官之大权,在朝中权势、地位越发举足轻重。这且不说,他的恩师夏言得以再度出山,出任新设的与内阁首辅比肩的内阁资政一职,兴许就有他暗中建言之功。

    在那之后,由于严世蕃也同在御前办公厅任职,亲眼目睹皇上时时以军国大政咨询高拱,对高拱的圣眷之浓,就越发地清楚了——他自觉才具不在高拱之下,也能忠心谋国;可是,每每他和高拱为着朝政发生争执,皇上貌似不偏不倚,最后采纳的却大多是高拱的奏议。更不用说,今次圣驾巡幸南都,高拱先是兼任了兴业银行的董事长,手中握有八百万两银子的资财;继而又受命率军南下讨夷,摆明了是让他建功立业,为他日后掌控权枢做好铺垫……

    可以说,高拱有今日之高位,完全是皇上一手拔擢、步步扶持。若是贸然公开上疏,参劾他辜恩徇私、贪赃枉法,收受徐海匪帮的巨额贿赂,岂不是说皇上有失识人之明?以皇上之雄猜多疑、刚愎自用,又怎能承认自己瞎了眼,用了这么一位大奸似忠、贪财好货的脏官?要知道,这无疑是给了皇上一记响亮的耳光,让皇上在天下臣民百姓面前颜面尽失,这就是父亲为何要说“你想要高拱的命,皇上还要自己的脸呢!”这句话的要义所在!

    可是,即便是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正如严嵩所说的那样,严世蕃早已迫不及待,又揣着高拱索贿受贿的“利器”,怎能不对高拱“杀心顿起”?甚至,也正因为严世蕃明白了皇上是何等的赏识高拱,他更把高拱视为日后与自己争夺内阁首辅之位的最大敌手,必欲除之而后快,又怎能放过这个天赐良机?自古富贵险中求,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伐之。反正老爹还当着内阁首辅,只要大树不倒,自己未必就会一败涂地,至少,不会因为偷鸡不成而获罪得咎,被罢官贬谪甚至丢了性命……

    需要斟酌的,是父亲当日告诫自己的“找到合适的时机”,不让皇上在消息来源的时间问题上起疑——随同圣驾驻跸南京的通政使司右通政赵文华是严嵩的门生、义子,与严世蕃以兄弟相称,两京一十三省的奏疏、公文都要从他手边过,“时机”对于严世蕃来说,倒不难找。

    皇天不负有心人,又过了小半个月,那日午后,赵文华派人悄悄给严世蕃送来了一份奏疏抄件。严世蕃看过之后,意识到自己苦苦等待的“时机”已然来到,便兴冲冲地进了宫。

    到了宫门口,守门的内侍满脸堆笑地招呼说:“严先生,可有些日子没见你到宫里来了。”

    严世蕃大大咧咧地说:“当差不由人,由人不当差嘛!”语气虽说随便得很,却先向那位还悬挂着乌木牌的小黄门拱了拱手。

    按照朝廷礼法规制,外朝官员无论品秩,都不需要向内廷宦官行礼。可是,自正统年间明英宗宠信太监王振而始,宦官集团逐渐得势,成为左右朝局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庞大势力,明朝开国之初,由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那些限制制度就形同废纸了。以嘉靖一朝宦官们自己的话来说:“昔日张先生在阁里任事,出入宫禁,我们要先打躬。到了夏先生,我们只平眼望去。如今严先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