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和孙嘉新都是读书人出身,素来有晨诵的习惯,都早早就起身了,听闻此事,也都吃了一惊,正要仔细询问,却又听到后堂院门被拍得山响,众人越发紧张了起来,九太保谢宇翔说道:“大哥,不若我们恭请皇上起驾,从县衙后门出去,在临近民居暂避一时,如何?”
这倒是一个稳妥的法子,只要那些兵士没有包围县衙,就能溜得出去,诸暨距离省城杭州不过上百里路程,只要躲上半日,就有时间到省城搬来救兵。唯一不好的就是惊扰了皇上的美梦,正所谓事急从权,圣驾安危如天之大,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杨尚贤刚要点头,就听到后堂门外响起了一个声音:“大老爷,省里于藩台已经到了衙门,要你去大堂见他。”
听得是喊话之人正是县衙门役,孙嘉新长吁了一口气,对众人说:“原来是省里于元忠于藩台莅临本县巡视。诸位上差稍候,且容下官前去见他。”
听说是来人是浙江布政使,杨尚贤心里越发疑惑了起来:省里诸多衙门,有兵的也不少。比如巡抚衙门,按照大明官制,一省巡抚职责是“抚循地方、考察属吏、提督军务”,即治民、治吏、治军,自然手下有兵。还有按察使司衙门,六扇门的捕快抓抓小偷小摸的毛贼可以,缉捕江洋大盗、剿灭占山为王的草寇就无能为力了,于是各省按察使司衙门就都配备有数目不等的正规军队。还有粮道衙门,要押运钱粮赋税,当然也少不了要有护卫的兵。不过,藩司衙门专管民政,却是不应该有兵的。那个名叫“于元忠”的藩台怎么会带着那么多兵?而且,以他的品秩,用这样的仪卫便是僭越,他又怎敢如此大摇大摆地驾临诸暨县衙?
想到这里,他低声喝道:“且慢!这个时辰,城门还没有开,他们是怎么进来的?还有,一省的藩台,怎么会带着那么多兵士到你们县来?问清楚再说!”
孙嘉新扬声问道:“于藩台是什么时候到的?怎么进的城?”
门役在外面喊道:“回大老爷的话,于藩台刚刚到的诸暨,王县丞陪他从西门那边进的城。”
孙嘉新对杨尚贤说:“应该没有错。本省原任布政使宋大人老母亡故,报了丁忧回乡守制,于藩台刚刚由按察使升兼了布政使,他带的或许是臬司衙门的兵。有王顺跟着他,一定能叫开城门。”
杨博觉得有些奇怪,插话进来问道:“王顺不是被你派去给织造局的人商议现银收购生丝一事了吗?怎么会跟着于元忠在一起?而且,一省的藩台到下面的县里来巡查,为何事先不通知你们?”
孙嘉新苦笑一声:“这或许便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吧……”
杨博明白过来:一定是王顺搭乘织造局的船到杭州去找省里的上司衙门告了孙嘉新的刁状。别的不说,单是拒不执行布政使司衙门和织造局达成的以生丝卖款抵扣赋税的协议,就把布政司衙门给得罪了;更何况,省里藩库要收回放贷给商户的现银给织造局收购生丝,无疑使省里那些上司衙门的官吏白白损失了若干收项,于元忠当然不能轻易放过这个桀骜不驯的强项县令。不过,为了区区一点银钱,一省的藩台居然如此恼怒,连夜从省城赶往诸暨小县,真是玷污官箴、侮辱斯文……
他们说话的当儿,杨尚贤心里紧张地盘算了起来:浙江是嘉靖二十三年江南叛乱的重灾区,大小官员都是在平定叛乱之后朝廷重新委任的,不用说对朝廷是忠诚的;而且,谋刺圣驾是诛灭九族的大罪,如今四海承平、皇上威望如日中天,手握数十万大军的九边督帅尚且不敢妄生不臣之心,一个省的布政使大概就更没有胆量逆天行事……
想到这里,杨尚贤暗自松了口气。不过,谨慎起见,他又着意吩咐孙嘉新:“那你就去见他。记住,万万不能曝露圣驾行藏!”
孙嘉新忙拱手应道:“下官不敢。”
孙嘉新走后,杨尚贤命人把所有暗中潜伏在县衙各处的镇抚司校尉都召集了回来,守护在后堂各处,重点把守着后门,以便随时将皇上送出去。做了这样的部署,他又不放心,又从后堂翻找出了两套仆役的衣服,让三太保高镇东和九太保谢宇翔换了,装作奉茶的仆役去往大堂查看。
三太保高镇东和九太保谢宇翔端着茶盘过了二堂,县衙大堂的阵势就把两位见多识广、万马军中也不皱眉头的镇抚司太保爷给骇了一跳——
按规制,县衙从大门口的照壁到大堂院坪也就几丈见方,此刻都站满了兵士,由两个带队的千户带着,全挎着刀,一直站到了大堂的台阶上,望着大堂上坐在公案之后的那位身穿绯色官服、一脸冰霜的三品大员,一副随时要冲进去抓人的架势。要抓谁也不用猜测——孙嘉新垂手立在那位三品大员的面前,而县丞王顺却偏偏是坐在一旁的。
看着这个阵势,连衙门力的公差门役都躲了出去,就更不必讲究来客奉茶的礼数了,两位太保便悄然隐身于二堂,继续查看大堂上的情形。
坐在公案之后的那位身穿绯色官服、一脸冰霜的三品大员,正是浙江布政使于元忠。也正如杨博方才猜测的那样,他是为了孙嘉新不同意以织造局收丝凭据抵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