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贤领命而出之后,朱厚熜装作这才发现那些盐商们还在跪着,说道:“各位怎么还在跪着?快快起来,安心坐着说话。”
“官老爷们”之间一系列的勾心斗角令诸位盐商看得目不暇接,此刻才回过神来,又是一阵此起彼伏的叩头——眼前这位“钦差高老爷”提出要上奏朝廷,允许盐商在异地附籍,这对那些财力丰厚、业儒之心又十分迫切的盐商们来说,无疑是个福音,他们可以利用这项政策,使自己这一阶层的人名正言顺地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茂异可以招选,俊良可以登崇”的愿望,怎能不让他们欢呼雀跃、叩头谢恩不迭?
朱厚熜微笑点头致意,还躬下身子,亲手将跪在前排的李纪、高万财、何富贵三人扶了起来,然后对盐商们说:“你们大概也都明白了,奏请朝廷恩准你们附籍一事,本官早就有了这个想法,即便没有余先生提及此事,本官也会拜发奏疏。当今皇上最是仁厚爱民、重商恤商,断无不准之理。”
这就等若是当众承诺自己一定能办成盐商附籍进学一事了。两淮盐商们都清楚,以“钦差高老爷”的身份,做出这样的承诺实在难得。纷纷离座,叩头致谢不迭。
在一片“老爷公侯万代”的颂扬声中,朱厚熜装作很随意地说道:“士农工商,皆是天朝子民,岂有子民有疾苦困顿而君父朝廷置若罔闻之理?其实,在本官看来,无论运学,还是附籍,都只是权宜之计,不只是你们,全天下的商户虽说都分属民、军、匠、灶籍,却世代经商,按民、军、匠、灶籍管理并承差应役,就显得十分不妥;而且,你们附籍某地进学应考,无形之中便挤占了当地生员名额,当地其他各届百姓定会不满。朝廷应该单独为你们商贾立下商籍,按一定比例分配县学、府学、乡学各级学校生员名额,凡岁科,提学使者按临照额取士,不占其他籍贯的名额,免得引起当地各届百姓的不满。如此一来,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各省府州县无论立不立运学,子弟都可以在当地进学应试,从此再也不必象余先生当年那样,为求功名仕进而远离高堂父母,以致竟有‘子欲养而亲不在’之人生大憾。你们商贾子弟中的英才俊杰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荣登科甲,为朝廷所用!”
顿时,两淮盐运司衙门二堂又一次成了欢乐的海洋,一片发自肺腑的颂扬致谢之声几乎将房顶都给抬了起来——要知道,设立商籍可不仅仅是关系到子弟能否取得求学和应考资格的问题。原来在森严的“士农工商”封建等级中位居末席,被视为“末业”的商人,不仅可以在异地居住、专事经商货殖,还能以当地名额参加科考,并拥有另获生员配额之特权,这等于是朝廷在政治上对商人作出的一个让步,能极大地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而且,这已经不仅仅是给予两淮盐商的优抚恩恤,而是惠及全天下商贾贩夫之流的一大善政,若能施行,被歧视、欺凌了两千多年的商人,从此可以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地做人了!许多盐商想到这个,就忍不住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朱厚熜含笑看着那些激动不已的盐商,等他们的欢呼之声略微减弱了一点之后,将手抬起向下压了压,示意自己有话要说。赵自翱忙喝道:“高大人还有话要说,都给我仔细听了!”
二堂上安静了下来,朱厚熜说道:“方才诸位都对本官千恩万谢,说句心里话,本官愧不敢受啊!设立商籍一事关乎国家根本、朝廷祖制,还要上奏朝廷,由皇上会同五府、六部诸多衙门仔细商议,拿出个周全妥贴的法子来,本官也不敢信口开河,立时便应承诸位。不过,高某身为朝廷命官,奉旨巡视江南,今日到贵府扬州来,可不只是为了完成募集股本筹办兴业银行的差事,总要对诸位有所帮助。譬如,奏请朝廷恩准两淮盐商附籍、子弟进学一事,高某就可以给诸位写包票,且请诸位放心就是。”
这一席话说的入情入理,听着更象是一句客气话,但余剑却听明白了弦外之音——这是眼前这位“钦差高大人”许下了诸多美好的承诺之后,在索取回报,要两淮盐商们积极认购那个兴业银行的股份,好让自己给朝廷交差。他身为盐商之一,自然知道其他盐商都在担忧些什么,有心要帮着“钦差高大人说服大家,便大着胆子说:“大人,学生有一事不明,还请大人示下。”
余剑的猜测一点也没错,朱厚熜满脸堆笑,说道:“余少东有举人功名在身,这个‘大人’、‘学生’之称就免了吧。高某痴长你几岁,如蒙不弃,就请以兄弟相称。但不知三明兄有何指教?”
余剑说:“指教不敢当。学生想问大人一句,兴业银行既有户部、江南织造局的股份,应该算是朝廷的衙门,怎会愿意吸纳民股?”
明朝一贯崇儒重教,诸生的地位与官员庶几相当,平礼相待、兄弟相称也都是寻常之事;更不用说举人已经可以候选任官,距离现任职官不过一步之遥,“钦差高大人”的提议并无违制失礼之处,反而显得谦和有礼。但是,余剑还是不肯改口,让朱厚熜不免觉得他有些迂腐。
不过,余剑的这个问题却是问到了要害之处。概因他虽没听说过什么“银行”,却从眼前这位“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