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松江这边,奉有圣谕,松江织造局监正李玄不敢怠慢,三天之内果然筹借到了五十万石粮食,此刻都堆在知府衙门的辕门外。
单靠这五十万石粮赈济十万灾民,还要组织受灾百姓生产自救,还是有些不够,还得应天府再调一部分粮食过来。但赵鼎认为,如今已经是六月中旬,再不赶插秧苗桑棉,只怕就要误了一季农时,秋后没了收成,灾民们今冬明春的日子就越发难过了,而朝廷赈灾抚民的压力就会更大,便奏请“王先生”恩准,先把这五十万石粮分发下去。
朱厚熜与高拱等人商议,一来农时确实万万耽误不得;二来应天巡抚刘清渠已经知晓钦差莅临松江,哪怕只是为了糊弄皇上,也得赶紧给松江府加紧调粮;三来赵鼎手头上有那些为富不仁的乡宦士绅骄纵不法的控状,再以知府衙门的名义向他们借贷粮食,谅他们也不敢不借,所剩灾民度荒的粮食也就有了,就应允了赵鼎的请求。
灾民们得到消息,说官府要借粮给他们渡过灾年,都轰动了,男女老幼纷纷拥了过来,府衙门外那片偌大的广场被挤得水泄不通。
看到眼前“刁民”人头攒动,只怕有好几千人,府衙的差役们既紧张更不耐烦了,本来打算象往常那样“教训教训”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刁民”,扬起手里的皮鞭才猛然想起来有钦差大老爷在府里巡视,只得悻悻然地收起皮鞭,大声呵斥怒骂。
无奈“刁民”实在太多,喧闹声淹没了几十个差役的呵斥声,落在后面的人又总想挤到前面去看个究竟,时常还会挤得前面的人冲过门口划着的那条白线,眼看差役们快要弹压不住了,这个时候,有一位年轻的官员身穿紫色文官袍服从洞开的衙门里走了出来,看他胸前的补子是四品。
自古以来,所谓牧民者必有官相,无官相则无官威。明朝科举取士,沿袭前朝旧制,考的不只是八股文章,还有相貌,看似一个附加条件,其实也是必要条件,取中的进士或候选的举人,必须五官端正,相貌堂堂,还不能有肢体残疾。譬如面相,第一等是“国”字脸,次一等是“甲”字脸和“申”字脸,最不济也要是“由”字脸和“田”字脸,乌纱官帽一戴,便凛然生威,就是所谓的有官相。坐在大堂上审案,不怒不言也能产生一种无形的威仪,漫说是治下良民,即便是那些滑奸顽寇,也会心生惊惧。倘若前生作孽或父母不仁,生出一张“乃”字脸,或是尖嘴猴腮活脱脱一个市井小民、泼皮无赖相,文章便是做得花团锦簇,也必定被主考官黑着脸刷了墨卷赶出科场。
赵鼎是嘉靖二十年的状元,不用说是一定要过“面相”这一关的。此刻头戴乌纱,身穿四品知府的官服,眉棱高耸,挺鼻凹眼,确实颇有官相。此外,十年宦海,几经蹉跌,甚至还曾身受廷杖、被罢官斥退;更曾身陷江南逆贼之手,险些断送了性命,给他那张端正的“国”字脸上增添了几分风尘和沧桑;加之古人讲究三十而须,他也早早就蓄起了长须,黑软柔密地飘佛在胸前的五缕美髯,再配上那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书卷气,显得是那样的风神飘逸。那一双眼睛也越发地光亮,更给人一种可成大事的气概。
灾民们都知道,这人就是时常去粥厂查看施粥、慰问灾民的松江知府赵鼎,顿时安静了,无数双眼睛静静地注视着他。那么多人,在毒辣辣的日头曝晒下,竟然一点声音都没有,偌大的辕门口鸦雀无声。
接着,象是得了命令一般,几千灾民齐刷刷地跪了下来:“青天大老爷!”
衙门公干人员见到府尊也得行跪拜之礼,那几十名差役也跟着跪了下来,偌大的辕门外,只有站在一旁侧后方的十来个人还站在那里,显得十分突兀,赵鼎一眼就看到了他们。
不用说,这十几个人正是朱厚熜带着高拱、张居正和镇抚司的几位太保、校尉。他们都穿着便服,此刻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既不能跪,又不愿意走,显得十分尴尬。
“王先生”明察秋毫,不但不治自己擅自削减灾民赈济口粮标准之罪,还压着松江织造局筹借到了五十万石粮,此刻又不惜九五之尊亲临府衙,来看自己放粮,足见对此事有多么重视。赵鼎既激动又惶恐,更担心他们这样突兀地站在人群之中,若是被窥破了身份,圣驾的安危堪忧,就赶紧快步走到人群的前面,站定了朝四下里拱手做了个团揖:“乡亲们,快快起来,都快快起来。我今日不是在公堂上审案,你们也没有犯什么王法,不必下跪。”
那些百姓仍在跪着,有人带头哭喊了起来:“多谢青天大老爷救草民们的性命啊……”
一瞬间,就像是一瓢水浇在了油锅里,几千灾民都放声大哭起来:“多谢青天大老爷救草民们的性命……”
“不要谢我,要谢就谢皇上!”赵鼎双手向天一揖,大声说:“你们都是我大明的百姓、皇上的子民,圣君仁德天厚,爱民如子,断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子民流离失所,成为饿殍,这些粮食就是皇上拨下来借给各位的救命粮!”
灾民们越发大声哭了起来:“皇上……圣明啊!”
人群中,正在心里感慨“群众的眼睛自然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