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欲扬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卷 扬帆 第七十一章 峰回路转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众人心里都明白,这是皇上给了赵鼎尚方宝剑,同意他以官府的名义帮着灾民跟那些买田大户争田价;而且,也是给了夏阁老、徐阁老一个台阶下——不论是张居正,还是赵鼎,肯定会立刻修书给徐阶,让他赶紧来信劝说自己的家人。国法在上,斧钺在前,徐家再贪财,也断然不敢在皇上眼皮子底下捞这砍头的钱!把夏言和刘清渠断绝松江赈粮的原因归结于不查实情、求功心切,显然是不愿穷治其罪,即便不感怀浩荡天恩,痛改前非以挽回圣心,而是为了自保,他也得赶紧给松江调粮,不敢再因为赵鼎拒不执行省里“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和具体施行议案,卡松江的脖子,掣赵鼎的肘。如此一来,既安抚了灾民,又不致引起朝局动荡,皇上真是高明啊!

    朱厚熜轻描淡写地说过之后,就把这个令自己痛心不已,更令众人心惊胆战的事情撇开了,继续说道:“正所谓人心似水,民动如烟,不安定灾民的心,让他们觉得日后的生活还有希望,什么改稻为桑,什么推行国策,也就都不用提了。所以,眼下最要紧的是尽快筹措粮食帮助灾民度过荒年。除了以官府的名义强令粮商借贷粮食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法子?”

    别的法子?赵鼎心中苦笑一声:赈灾、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本来就是十分棘手的事情,又跟波谲云诡的朝局和暗流涌动的党争搅在一起,可谓生死一线,身在其中,倘若一步踏空,便会万劫不复。自己搅尽脑汁,这才想出了以治理吴凇江为借口,恳请朝廷暂缓在松江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争取一点时间来筹办钱粮,帮着那些灾民跟买田大户争田价,赶在六月、七月把秧苗插下去,到九、十月份还能收一季稻谷,百姓生计有了着落,那些买田大户趁水患天灾兼并灾民土地就成了泡影。说真的,施出这一招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不但忤逆了夏阁老和刘中丞两位恩师之命,更是对抗应天府上司衙门,更会被人视为对抗朝廷,抵制国策推行。若能想出更好的法子,也就不用担着这么大的风险了。不过,皇上既然这么说,或许有什么“别的法子”也说不定……

    想到这里,赵鼎忙说道:“微臣愚钝,恳请王先生示下妙法良策。”

    朱厚熜淡淡地说:“妙法良策倒也说不上,只是你们刚才谈论‘放青苗’启发了我。想必你也知道,我这次撇下龙舟船队到松江来,不合朝廷规制,倘若曝露了行藏,难免招致朝野内外的非议。但是,救灾如救火,发粮赈灾一日也不能停;眼下又已近七月,无论是赶插秧苗,还是赶种桑棉,也都是刻不容缓,也就是说借贷粮食,帮助灾民生产自救一事迫在眉睫,既容不得我优哉游哉地回到南京,再跟夏阁老他们商议谋划;更容不得省府之间公文往来,拖延时日。我就在想,内廷既然复设了苏松杭三大织造局,也该是他们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众人闻言无不大惊失色:难道说,皇上是想让松江织造局出面去买灾民的田?

    大明朝的规制,各地的藩王、勋臣显贵都可以拥有田地,唯独皇上不可以,概因天子身为万民君父,富有四海,从来都是国家以天下之财用供养,就不必也不能拥有自己的田地,顶多也就是在京畿近郊宛平、大兴等县有几处皇庄,号称三宫子粒田,每年收些钱粮赋税供三宫主人,也就是乾清宫的皇上、坤宁宫的皇后和慈庆宫皇太后赏赐亲近内侍之用。让织造局出面去买田,不但违背了祖宗成法、朝廷规制,更犯了天下之大忌……

    正在这个时候,门外又起了一阵骚乱,有镇抚司校尉厉声呵斥道:“你好大的胆子,钦差高大人正在和你们知府议事,你就愣敢往里闯!”

    有个陌生的声音气喘吁吁地说:“上差……上差有所不知,省里……省里给我们调粮来了!整整二十船粮,此刻都停在城东的码头上,等着我们府尊大人去签字画押呢!我们等这些粮已经等了半个月了……”

    赵鼎闻言仿佛是遭受了重击一样,怔在了那里。

    那日与刘清渠的争执霎时又重上心头,或者更准确的说,这些天里,那场争执的每一句话,乃至每一个字,其实都从未从他的脑海中抹去,更如同一块块的巨石,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每一夜,他都能从睡梦中悚然惊醒,而他之所以能支撑到现在,全凭内心之中一点良知未泯,更深信圣君明主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子民饿死而置之不理,此刻两位恩师把粮食运到了松江,从时间来看,应该是刘清渠一回到南都禀明了夏言之后,省里就又给自己调了粮来,看来两位恩师还是念及十万灾民嗷嗷待哺,就全然没有计较自己忤逆师命、对抗省里的过错……

    想到这里,赵鼎的眼眶不禁湿润了,慨叹一声:“皇上有德,松江百姓有救了!”起身冲着朱厚熜深深一揖:“王先生,且容微臣暂且告退,料理了这件急务再前来领训。”

    赵鼎想到的,朱厚熜也都想到了,同样大大地松了口气,笑着说:“看来,我方才说的‘师可以不为师,徒则不可以不为徒’这句诛心之论过于操切了。师有德,徒有义,可为国朝一段佳话。不过,你最急需的粮食,你那两位恩师已经给你运到,又何必急于一时?再者说了,你松江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