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为了窥测风向,揣摩圣意。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十分精明,一旦功成,则可简在帝心;即便不成,触怒了君父,削籍也好,廷杖也好,谪戍也好,他暂时吃点苦头,也能扬名于天下。因为他的心里明白得很,象他那样的既无经略之才,又无治国之术的年轻新进,惟有行此非常之举,才能一夜之间成为名满天下士林景仰的英杰。别人当一辈子的官,再辛苦再勤勉,未必就能获得这样的声望。凭此声望,日后他一旦翻案,就是朝野上下人人敬畏的诤臣,以此清名封疆入阁也并非不可。即便不能翻案,也是个青史留名的卓越人物。是以他这么做,分明是存了成则收功、败则收名的用意。其讪谤君父、邀买直名的险恶用心,与前些年恣意抨击新政、诽谤朝廷的赵鼎、齐汉生之流如出一辙,真真是些个怀私罔上的奸佞小人!”
严嵩击节叹道:“说的好!满朝大臣,象你定生一样,能看透杨继盛险恶用心的人也是寥寥无几。皇上初见杨疏,甚为震怒,那一日云台召见,一定要对他严加惩处。老朽虑着朝野内外与杨继盛一样对封贡开市大有疑心甚或持反对态度者大有人在,若重重惩处了杨继盛,难免令那些人心生惊惧,不安于位,既不利于政事推行,更有伤圣君清平治政之道,因此一再奏明圣上,对杨继盛网开一面,贬谪充军以示薄惩即可。如今听定生这么一说,老朽的这个做法,倒与你的见识不谋而合了。”
其实,当日严嵩看到杨继盛的奏疏,曾坚决主张以“妄言干政、淆乱人心”的罪名将杨继盛身送东市、明正典刑。他之所以这么做,一是考虑到当初在北京城下与俺答议和,是自己一力主导,杨继盛所谓互市等若和亲的观点,无异是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二来此次皇上巡幸草原,儿子严世蕃又居功甚伟,岂容杨继盛一笔抹杀?三是遍赏群臣之议,也是自己为了讨好皇上而率先提出的奏议,如果皇上采纳了杨继盛的谏言,势必要将给予朝臣那些封增恩荫都要追夺,岂不是大损自己的颜面?还有其四,追夺封增恩荫,自己那个宝贝孙子刚刚穿了几天的六品武官官服就得还给朝廷,日后再想找到这么好的机会让孙子跻身官场,只怕就难了,于情于理,他也绝不容杨继盛否定皇上的驭夷定边之功。不过,皇上似乎觉得不必如此小题大做,以“杨继盛虽才具不堪,但风骨尚嘉,岂有盛世因言杀士之理”拒绝了他的奏议,只将杨继盛贬谪充军了事。
罗龙文可不知道这些始末,听到严嵩赞同自己的看法,不免有些得意,说:“小侄管窥之见,本不足以污浊世伯、世兄之听,更当不得世伯如此盛赞。对于杨继盛那种一心求名的狂生,如果重重地惩办了他,表面上看是伤害了他,其实倒是成全了他,倒不如咸淡不理,让他自讨没趣。世伯忠勤敏达,又柄国多年,什么样的牛鬼蛇神没有见过,当然不会上了他杨继盛的当……”
严嵩话锋一转:“可是,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杨继盛那个狂生虽被皇上贬谪充军,可与他持同样想法的,却大有人在。如今的朝堂之上,就有人还在为他鸣冤叫屈!”
罗龙文诧异地说:“这可就奇了。以皇上之天聪睿智,当然不会理会这等狂悖无知之言,更有世伯、世兄上呈奏疏,引经据典,纵论古今,驳斥妖言,以明视听、靖浮言,朝野上下,封贡、开市大利于家国社稷之识见已深入人心,还有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附和杨继盛这等误国奇谈?”
严世蕃抢着嚷道:“除了那个官场野人海瑞,还能有谁有这样的胆量?”
听到严嵩提到这个名字,罗龙文顿时倒吸了一口冷气:“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