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蒙古诸部毋庸担忧,并可派人前来观摩军演。”
皇上的用意不言而喻,严嵩当即应道:“臣遵旨。”
略微想了想,朱厚熜又补充说道:“其他各部不必强求,但务必敦请鞑靼俺答部派人前来。告诉俺答,他若是有兴趣,不妨过来陪朕一起看,我大明兵士的军演必定不会让他失望。”
“臣遵旨。”
“曾部堂、杨侍郎。”朱厚熜又点了曾铣和杨博的名字。
“臣在。”
朱厚熜说:“军演方案如今已很完善了,可行文宣府大同诸镇,着其抄发军中诸将,即刻做相应准备。朕知道我大明军中诸将大都只是粗通文墨,未必就能读得懂你们的方案。军国大事,兵凶国危,且不能有半点马虎,你们在行文两镇之时,要使用标点符号断句,以方便诸将阅读,领会要义。日后,诸位爱卿上呈奏疏或行文部省,也定要如此。”
接着,他又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朕提倡使用标点符号也快一年了,为何平民百姓都欣然接受,惟独在官场士林却一直推行不力,问题就出在你们这些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科甲之士身上。若有你们官场贤达、文坛祭酒带头,又何愁天下士子儒生不群起而效仿!朕自今日说过,日后再拒不使用标点符号,可莫要怪朕把你们的奏疏扔进废纸篓里去!”
原来,穿越回来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朱厚熜的古文功底也算是勉强够格了,但文章断句仍让他十分头疼,尤其是朝臣们上呈的奏疏,无不堆砌着大量华丽的辞藻,使用大量的典故,偏偏这些奏疏背后还有许多让人必须细细揣摩才能领会的意思,让他读起来十分吃力,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年某日,他无意中在严世蕃面前抱怨了两句,严世蕃告诉他,其实国朝此前也有使用标点符号断句的先例——太祖高皇帝亲自撰写,赐给中山王徐达陵墓的“御制中山神道碑”就是如此。朱厚熜闻之大喜,忙命应天巡抚将之拓印送到京城。果然,那块记载徐达生平功绩、约有2100余字的碑文中,使用圆圈断句,想必碑文是文官词臣代笔,他们担心没有文化的明太祖朱元璋读起来吃力,就用圆圈断句,然后交付工匠镌刻,因是皇帝“御制”,工匠只得依样画葫芦,留下了这块标有句读的碑文。
朱厚熜当初一直没有将标点符号操练出来,是怕朝臣们暗中嘲笑他这个皇上没文化,更担心那些人怀疑他是个冒牌货。既然有“祖宗成法”、“太祖旧例”,他当然理直气壮地在全国推广使用,而且还不只是句号,什么逗号、冒号、双引号、书名号等等各种标点符号,都一股脑地搬到了明朝,不但由《民报》介绍用法,提倡人们作文、写信都使用标点符号;京师大学堂、国立小学的教材,以及新近刻印成书的《大明时务百科全书》也都率先使用。甫一推行,大家都觉得十分新鲜,用起来也确实方便,都十分乐意使用。不过,许多朝臣或许是自持才高,不屑用这种“雕虫小技”,上呈奏疏仍不用标点符号,令朱厚熜头疼不已,却又不好在这么小的一件事情上动用皇上的威严。就象借着为此次军演筹措钱粮之际开办官营典当行一样,如今,他又借口边将文化程度不高,顺势将话题扯到了使用标点符号上面,趁机提出了那个近似蛮横武断的强制命令。
尽管正在说着军国大事,突然又扯到什么使用标点符号这样的细枝末节,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也甚是不妥,但无论是当年的嘉靖皇帝,还是如今的朱厚熜,都喜欢装神弄鬼故弄玄虚,议政说话之时天马行空,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朝臣们早就习惯了皇上的这种风格,也无人觉得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