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银子就要抄了户部自尚书马宪成至吏员一干人等的家挪作军用,户部这才将原来打着埋伏准备用于临时救急的五十万两银子拿了出来,跟皇上搜空内库找出了四十五万两凑在一起,很寒碜地给每位将士和义勇军民一人发了二两银子。
九月二十八日,鞑靼三路大军相继攻至北京近郊,京师告急。朱厚熜再次召集内阁学士、六部九卿及京城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集体商议京城保卫战具体事宜,并专门将高拱、俞大猷和戚继光三人从军营中叫了回来,参加这次最高级别的御前军事会议。
由于早就定下了坚决保卫京城的方针,在这次会议上,没有人敢再提迁都的话,所有人的发言都围绕着如何打好北京保卫战,至少从表面上显示出了万众一心,誓死抗战的决心。只是在具体的作战方式上争论的十分激烈,有人建议完全拆除北京城外的军民房屋以便屯兵,也有人建议在北京城外挑筑深壕,防备鞑靼骑兵突击。
虽说朱厚熜只是个纸上谈兵的军事发烧友,但就以他这半吊子的水平,也知道提出这样建议的人根本就不懂作战。首先第一个拆除房屋的建议就很荒谬,完全拆除城外的军民房屋,虽然有利于明军屯兵,却更利于鞑靼骑兵冲锋,明军以步卒迎战骑兵,哪能这样因小失大?要不是因为提出这个建议的人是一个久经考验、已经官居二品的某部尚书,朱厚熜还真以为他是鞑靼打入明朝内部的高级特务!与之相反的在城外挑筑深壕的建议倒是对鞑靼军队的特点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可以用这种方法削弱骑兵的冲击力,可是也太过消极了一点:挑筑深壕固然令鞑靼骑兵无法直击城下,却更不利于明军出击——等明军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想对敌军发起反冲锋的时候,还得先填平这些砦壕,有那些时间人家鞑靼骑兵早撂开蹄子跑了,明军就丧失了这千载难逢的聚歼敌军于城下的机会,凭人家的机动力,明军还要等多少年才能等到这个机会呢?
这个时候,新上任的兵部尚书,也是朝廷默认的北京保卫战前敌总指挥曾铣发言了,朱厚熜本来很看好曾铣的军事才能,没想到曾铣的发言令朱厚熜更是大失所望。可能是对以匆匆拼凑起来的三十万军队迎战鞑靼军队信心明显不足,他竟然建议将全部军队撤入内城,关闭九门,坚壁清野以避敌人锋芒。
这个建议简直比刚才那个在城外挑筑深壕的建议还要保守,根本就是放弃了京城周边地区及数以百万计百姓的安危,将三十万大军龟缩在城中,坐等鞑靼军队剽掠之后全军撤走。
按他的建议倒是完全可以保全京城及军队的安全,可这样非但不能予敌人以重创,更给京师百姓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这样示敌以弱将会对军心民心造成巨大的打击,这场战役将会成为大明王朝以及明朝军队永远也无法抹平的伤痕!
朱厚熜当初提拔曾铣,是看他通晓军事且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没想到涉及到具体作战,他竟然是这样保守怯懦的人!朱厚熜真不知道自己是看走了眼还是明军的战斗力实在让人难以放心。
朝臣们争议了半天,越说越让朱厚熜生气,索性就不听他们的了,直接点名:“俞大猷、戚继光!”
两人还是身披甲胄,听到皇上点名,站起来躬身抱拳行礼,应道:“末将在!”
“你二人可有信心出任前锋抵挡鞑靼大军?”
俞大猷和戚继光对视一眼,坚定地回答说:“末将定能大败敌军于城下!”
听到他们这样的保证,朱厚熜微微点头,自御座上站了起来,慷慨激昂地说:“当年瓦刺兵锋何其之盛,于廷益尚能率疲惫之师大败其于北京城下,今日奈何示弱退避内城,使敌益轻我?当与敌决胜于九门之外!”当下分付众将,率军二十二万,列阵于京城九门之外,与鞑靼军队来一场硬碰硬的野战,只留下了不足八万的老弱病残士卒守卫内城。
看他的安排,简直是以大明王朝的生死存亡为赌注,要背城一战定胜负!诸位大臣心惊肉跳,当即一齐跪下,恳请皇上三思。
朱厚熜恶狠狠地说:“朕意已决,卿等不复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