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宦海风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资料库 盛唐时期残酷的政治斗争(陆续更新)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求唐高祖下令将陈叔达斩首,以解先前诟骂箭射之恨。面对死亡的陈叔达神色恬然,立而不跪。李建成刚想上去踹他两脚,让李世民止住了。李世民来到父亲身边,附耳说道:“叔达为官清明,为人正直又有才学。目下我军正是用人之际,请父帅以礼感化之。”李渊点点头,走过去亲手为陈叔达解去绑绳,以礼相待。陈叔达深感李渊的真诚,表示愿意归顺。李渊马上安排他和温大雅一块同掌军中机要。这个人虽然对名利不太上心,但他以后的的几次发言在政局变动中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屈突通出任兵部尚书,仍兼任李世民的行军元帅长史。屈突通的年龄比唐高祖还要大不少,都快是李世民爷爷辈的人了。他原本是隋朝大将,在李世民从太原进军长安时,被唐军逼得山穷水尽而被俘。后来他在李世民手下听命,很听话而且很得信任。

    唐高祖这次还任命了自己的堂侄李瑗为刑部侍郎,这个李瑗也在唐高祖夺取天下的过程中立有战功,而且和李建成的关系较好;唐高祖的堂弟李孝恭被封为光禄大夫,他是宗室中战功仅次于李世民的重量级级将领,也和李建成关系比较好。除他俩之外,李氏家族还有两个值得一提的人物,他们在李世民建功立业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作用:一个是唐高祖的堂弟李神通,晋阳起兵之后他也在长安附近起兵响应,功劳较大,拜右翊卫大将军,封永康王;另一个就是唐高祖的堂侄李道宗,被封为略阳郡公,他从十七岁就跟随李世民征战。到后来李世民和李建成争斗的时候,皇族中能在史书中查到的只有这两个人支持李世民。

    六七天之后,唐高祖立世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齐公李元吉为齐王,唐高祖的堂弟李神通为永康王。

    这样,李唐三百年官场倾轧悲喜剧的大幕正式拉开了。

    ①李建成其实不像《旧唐书》、《新唐书》写得那么不堪。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之后,曾因惧怕后世的评价强令史官篡改历史,把唐高祖、李建成、裴寂的功劳都尽量抹杀,尤其是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劣迹”,故意突出夸张描述,甚至编造。其实李建成还是很有zhengzhi和军事才能的,而且颇得宗室和朝中大臣之心。见著名唐史专家黄永年所著《六至九世纪中国zhengzhi史》第四章。

    ②《旧唐书·杜如晦传》记载,在唐军攻占长安之后,征讨薛仁杲之前,就是李世民刚被任命为中书令之后,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朝廷要把李世民属下的兵曹参军杜如晦调任陕州总管府长史,“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大惊曰:‘尔不言,几失此人矣!’遂奏为府属。”这是史书白纸黑字对李世民登基野心的第一次记载,可知李世民的野心应当产生得比这还要早。其实,从太原起义的旧臣很多都和李世民有较深的交往,也可以推测李世民从起兵开始就有意拉拢人,培植自己的势力。

    ③此处采纳了黄永年《唐史十二讲》的第一讲的观点。

    二、裴寂和刘文静的矛盾

    大唐刚刚建立,天下远未平定,高官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这些矛盾中,最惹眼的是外臣中第二高官刘文静和第一高官裴寂之间的矛盾。

    刘文静和裴寂其实早就相识,刘文静做晋阳令的时候,裴寂是隋朝晋阳行宫的宫监,两个人生活在同一座小城而且都不是等闲之辈,一来二去地就交上了朋友。一天晚上,二人谈天说地到很晚。裴寂远远望着城上的烽火,仰天长叹一声说:“我地位卑贱,家里又穷,在这兵荒马乱之世,何时才能出头啊?”刘文静笑着说:“世道本来变化无常,你的情况不足为怪。再说了,你我二人有这样的交情,一起相处得痛快,还考虑那些干什么?”当夜抵足而眠。后来,二人都怂恿李渊起兵,而且从李渊起兵到进攻长安的过程中,两个人的关系依然保持得不错,一个是唐高祖的左膀,一个是唐高祖的右臂,同舟共济协助唐军挺进关中。

    刘文静确实为大唐的建国立了不世之功,但他毕竟是李世民的人,是通过李世民才接触上唐高祖而参加晋阳起步的;而裴寂是唐高祖的密友,所以和唐高祖的关系就比刘文静亲密。加上唐高祖本来就有任人唯亲的特点,所以在即皇帝位之后,给裴寂的官位和封赏要高于刘文静。其实,即使抛开唐高祖任人唯亲的特点,这样做也有合理的地方:当时天下远未平定,皇帝还离不了“准萧何”这样的智囊,裴寂和他关系亲密、值得信任,是理所当然的人选。而且,放一个这样德高望重又易于控制的人在众大臣之上,也比较安全。刘文静虽然非常聪明,智慧谋略超过裴寂,但他性格外露张扬,不容易控制,不适合放走二把手的位置上。综上所述,刘文静位在裴寂之下,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但是刘文静觉得难以接受。他自视甚高,且在人际关系方面又不太成熟,他坚决地认为自己功绩在裴寂之上,现在位在裴寂之下,这样的职位安排不合理,是赏罚不公,心理难以平衡。他有是一个把心情写在脸上的人,难免露出怏怏不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