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三杰,下场最惨的当属韩信。他是刘邦一统天下6年后,因谋反被杀的,并连累三族一同惨死。但是,实际上,韩信有没有谋反,很难有定论,至少在太史公司马迁看是如此。
不过,这类钦定的铁案属于“永不翻案”一类,不能容人有半点疑问。虽说司马迁如何艺高胆大、直言无忌,连汉高祖刘邦的种种无赖情状都敢写,但在韩信这一案上可来不得半点粗心和骄傲,一定得按官方公布的口径。但是司马迁毕竟又是司马迁,斩钉截铁的口吻后悄悄透露出深深的怀疑,足使后人反复思量。
司马迁首先写出刘邦老早就有杀韩信的念头。仅仅是刘邦打败项羽后一年,有人上书告楚王韩信谋反,刘邦马上南游云梦,待韩来拜见,当场擒下。韩信实际上也先得到了有人告黑状的风声,但司马迁在此写道,韩信“自度无罪”,就是自己想想实在无罪,终于前去被擒。韩信当场满腔愤懑,引了民间流行的谚语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是该死了。此语揭破了刘邦心里的隐秘,刘邦反而觉得不能杀他,于是将他加上刑具抓到洛阳,赦罪,贬为淮阴侯。
韩信是因与陈狶共谋叛逆一事被诛的。司马迁写韩与陈密谋时,韩信拉住陈的手,屏退左右从人,步于天井中,密谋造反。司马迁在此故意留下了一个天大的破绽:既然韩信将所有旁证人都赶跑了,那么,他俩密谋的那一幕本来就没有任何证据,根本可能就是造出来的。“狶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这段文字写得多么含蓄而有味!
《史记》每一传后例有“大史公曰”,韩信传后的议论是:假使韩信谦逊一些的话,他对汉室的功劳可比上古的周公等,但韩信“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就是说,韩信不够谦逊,而在天下大定时谋反,夷灭三族,也是应该的下场。司马迁此语看来没有丝毫毛病,但是细细一品,却是说,当日刘项争霸时,韩信要是有异心,天下早就不一定姓刘了。既然那时候韩信都忠于刘邦,那么,天下大定后,韩信更不可能谋反了。事实不是明摆着的吗?
所以,韩信谋反一案,在司马迁看来实在冤枉。而一篇文章,写得这样深沉含蓄,正面反面看来看去都没有毛病,真不愧出自“千古文章之祖”的笔下,后人终可借此窥破一点密密铁幕下的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