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与项羽争霸,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喜登九五。其中胜败缘由,2000年来一直受人关注。其原因说穿了也很简单:刘邦之前,统治者必然出身贵族豪门,血统的重要性胜于其他一切,投胎不巧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而从刘邦开始,中下阶层的人们也有机会登上皇位,才智开始成为决定性因素。如此,刘胜项亡的原因才值得更多的人们关注了。
不过,就在当时,人们就已总结过其中的经验教训。韩信初拜大将时,当面就问刘邦:勇、悍、仁、强,你比项羽如何?刘邦默然良久,曰:“不如也。”韩信就此分剖项羽为人,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名虽强,实失天下心。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也有一次问众臣己胜项败的缘由,并自评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筹给养,我不如萧何;运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我能用此三人杰,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尚不能用,这就是我胜项败的原因。
以上诸说,言之虽也成理,但是,我个人以为,有一条很关键的理由还没提出,那便是不顾任何游戏规则的“无赖战法”。
话说公元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法与德处于对峙状态。双方打得不可开交,而英国民间则有惊人妙语云:“把德国将帅和英国首相抓来放在战壕中,给他们几颗手榴弹对战,三分钟内,天下太平矣。”实际上这条妙语的始作俑者还推项王。早在公元前204年楚汉对垒天下疲敝时,项羽就曾诚心诚意地向刘邦建议:“天下大乱,只因为我二人。我俩何不决一胜负,免得连累天下百姓呢?”而刘邦的反应则是:“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弄得项羽徒呼负负。
也许今天的我们很同意刘邦的观点,但是,在当时,项羽的提议也并非异想天开,幼稚莫名。在春秋时代,诸侯间的车战就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一定的规则。说白了,这些战争有点类似于今日的体育竞技,双方在一些共同的规则约束下,坦然地以实力定胜负。中世纪的欧洲,两国交战,也常常由君主或主帅单挑,一战胜负,以免连累无辜士卒。由此看来,项羽的建议不仅颇有仁人之心,还颇有历史的成例可以遵循。
问题只在于:历史的成例不过是成例。如果按照成例,刘邦、项羽这些出身中下阶层的人物,自无可能荣登皇位。刘邦就是敢于向历史挑战的豪杰,而项羽,则思想束缚过多,沉不住气,最终败给了刘邦,也不是没有道理。而在刘项争霸的几年中,刘邦屡次施展无赖战法,不顾一切成规惯例,敢于戏弄一切戒律,是他最终成功的一大原因,君如不信,请看如下镜头:
公元前205年,刘邦率50多万人伐楚,项羽自率3万人应之,大破汉军,雎水为之不流。楚军攻至刘邦老家,家人四散奔逃,刘邦路遇一子一女,一同上马车逃命。楚骑追至,汉王嫌车速太慢,将儿女推到车下,如是者3次,幸亏滕公夏侯婴下车救起。
后两年,楚汉相持于广武(今郑州)西山头。数月僵持,项羽立起大锅,拖出刘邦父亲,向刘邦喊话说:你再不下来应战,我要将你的父亲煮了。刘邦答道:当年我与你反秦时约为兄弟,我父就是你父。你如果想将你的父亲烧熟,就请分我一杯肉羹。
同年秋,战局有利于汉。刘邦请人说服项羽,平分天下。项羽同意,归还刘邦父母妻子。项羽引兵东归,刘邦则听张良、陈平计策,从后突袭,楚军溃散。从此楚军一败涂地,项羽终亡于垓下。
按常理,对父母孝,对子女爱,对旁人信,应该是一般人都能照做的道德准则。但是刘邦偏偏一概不睬,除了皇位以外,什么仁、义、礼、爱,统统丢到九霄云外。正因为他不受任何规范约束,他的拳头击出去也格外有力;而敌人除了他的生命外,无从要胁。一边是为了一个目标不顾一切奋勇向前的无赖,一边是勇猛强壮但心存种种顾忌的豪杰,你说胜利更属于谁?
如果说,君主的行为本不受俗人道德的束缚,所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但是我们常人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到处可以看见项羽、刘邦这两类人。有些人智商高,能力也不差,但总是顾忌甚多,前怕狼后怕虎,只能当个本分的职员或丈夫;有些人粗看着没什么,但是无所畏惧,无所不为,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往往苦尽甜来,马到成功。当然,最惨的常常是书生。他们一根秃笔潇洒评点历史风云,尽见人间英雄行为、鬼域伎俩,却格于一点点残存的廉耻,临门一脚之际,偏偏举不起腿。悲夫!刘邦岂是好当的!
《暧昧的政治》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