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秦有着刻骨国仇家恨的项羽,在斩杀了因畏秦而徘徊四十余日的宋义、北上救赵成功前后(此役赵军也展现了一向的强悍风格,在被名将章邯数十万大军围攻,列国救兵因畏秦而长期观望的严峻形势下,竟然苦撑了数月之久),与赵军等也与秦有切齿深仇的列国复国军队一起,对数十万秦降卒进行了报复式的野蛮活埋。由于项羽也同样过度残暴,遂导致他的天下跟秦一样,也没支持几年。真正建立长远功业的,反而是当时还比较弱小的刘邦一系。由于刘邦、韩信都是楚人,也由于要缓和矛盾,垓下之战后项氏宗亲长老并没有受到难为,而且还有好几人被封侯。但是作为妥协,项式主要人物都被赐姓刘。
由于秦汉之际的几乎所有重要人物,如陈胜、吴广、新楚怀王(即义帝)、项羽、刘邦、项梁、项伯、范增、吕公、吕后、萧何、韩信、陈平、英布、曹参、樊哙、周勃……等等,除了张良一人是韩国人外,全部都是楚人,遂导致汉朝一度呈现出非常浓重的楚文化气息。如刘邦自认“赤帝子”,汉朝尚火,崇赤,汉室典仪几乎完全照搬楚国典仪,汉武帝发倾国精锐进攻匈奴时,祭请大神东皇太一(原始太阳神)保佑等。中国文学上史上的汉赋,也与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骚,以及以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为代表的楚歌等,有很明显的继承关系。另外,汉朝也部分继承了楚人尚武任侠、知耻后勇、钟情开疆拓土的势头,与匈奴搏斗一百多年,打出了犯汉者虽远必诛的气概,史称“强汉”。当今人们说的“汉子”、“男子汉”,就是来自于此。因此,汉朝的建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很象是楚文化的一次“借尸还魂”,验证了楚庄王等人长期坚持疆域原则、人口原则的正确性。
但是,汉朝决不仅仅是楚文化的简单继承。首先,楚国在战国后期虽然是无可争辩的地大人多,但三晋若合起来算,其人口还是要高过楚国一些的。如此巨大的人口,当然会对中华血脉的后世传承有深远意义。其次,战国后期综合实力最强的的,一般认为是秦楚齐三国,这些实力自然也会不可避免地对汉朝这个继任者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汉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总的来讲,就根本上还是继承秦朝的典章制度。刘邦之所以能建立汉朝,也是因为首先攻占、并认真经营了具有“形胜”的秦国原始地盘。这是因为,如果把地形地势、面积、物产丰饶程度、民风等因素综合来看,关中八百里秦川在冷兵器时代,对于争衡天下来说,几乎是全中国最为优越的地理位置。而齐鲁一带向来是中华古文化、古礼仪最为灿烂的地区之一,汉朝最终尊崇的国学是儒学,也显示了齐鲁文化的最终浸润力。因此,用简单的话来说,汉朝很象是主要由楚人领导,建立根基于秦地,融合三晋人口基础,并以齐鲁文化为主要精神灵魂的妥协式、融合式朝代。无论是秦人奠定的统一基础,还是六国无数英才的慷慨悲壮,都是“汉”这个民族得以最终形成的共同光辉源泉。
三.儒学及世界三大古宗教背景知识
(一)书名的由来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取书名《万王之王》,并不是说男主角昭元就是各王者中最强的。楚庄王虽然有这么多的故事和传说,但是别的英雄如果罗列开来,其实也都很多、都很光彩。之所以选“万王之王”四个字,主要是指小说中的楚庄王,除了在军政上有影响之外,还对儒学以及世界三大古宗教和诸古文化的起源,都有重大影响,因而对后世各方面的影响都非常大。为了让读者在看到书中某些人名时能会心一笑,有必要对这些文化现象作一些简要介绍。
(二)东方文化之本:儒学和大祭师简介
儒学是中华之魂,是中华精神的最明显的体现。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儒学,主要指先秦时期的儒学,绝对不是指后来那种被阉割和扭曲过的儒学。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孔子曾明言希望学生们能“六艺”俱全,明显是要学生们德、智、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风度素养全面发展,可后世那些一口咬定自己是儒生的猪头们,究竟有几个能“礼、乐、射、御、书、数”都懂?早期儒学刚健开放的本质,在后世那些只知死钻书本的文弱书生身上,究竟有几分影子?
儒学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中庸之道。在理解这个原则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先贤说的这个“中”不是指什么都不争上游,而是指相对于“过分”和“不及”来说,“中”才是最值得追求的正道。这里的“庸”字也不是指平庸或庸俗,而是指要用平常心、持久心来坚持“中”字所蕴涵的原则。九头鸟问大家:相对于过和不及来说,这个中字哪里不对了?哪里不好了?这中庸之道四个字,究竟哪里不对了?哪里不好了?莫非其不好的地方,就是没料到后人特别喜欢以庸俗式的思维去理解自己?莫非就是没有料到,后世有这么多歪嘴和尚?
在《万王之王》中,中庸之道的深层道理,将是被卧眉山大祭师授予男主角的第一个思维方式,由此而生的高远眼光更是一切其他后来思想的根本基础。中庸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神学外衣掩藏下的大祭师思维方式,也就是如何看高、如何看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