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全球一统(下) 第六十节 我为旧城改造而来(二)
原来中华-罗马帝国这么广阔!
原来自己所处地地方是那么小!
地图是软的,却是件无往而不利地武器。耶路撒冷那些土包子看着诸葛瑾的眼神愈加恭顺了!
在这样的氛围下,诸葛瑾无疑很容易地达到了他的目地,更何况,他并不只是要求大家付出。而是有丰厚的给予呢。
第二天,由一群耶路撒冷的头面人物牵头组成的“地区经济增长委员会”成立了,诸葛瑾任顾问,针对着当前紧张的经济形势,首先是给工作给平民。以工代赈。
帝国地慈善从来没有白吃饭这种说法,劳动是光荣的,勤奋是美德,靠自己的双手挣来面包!
于是乎。红红火火的地区建设搞起来了。城市地市政建设,如城墙修葺、修路、修下水沟、种树、清洁卫生等等,大量招聘人手,开始时平民因为根深蒂固地对老爷们的不信任不肯去或者不敢去,但随着看到那些老爷们的穷宗族和胆大的人去了,工作后真的得到了香喷喷的小圆面包和热腾腾的大饼,人们就心动了,也就越来越多的人敢去应聘。
城里的警卫队得到了加强,当时他们地武器和物资匮乏之极。且城市财政一贫如洗,诸葛瑾就友情赞助了警卫队军装、一大批的朴刀、长矛和盾牌,然后给警卫队发起了工资,派驻佣兵充当教官,对警卫队进行陪训和整编。
警卫队平生第一次象个样子在城里巡逻起来。他们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确保面包的分发。确保劳动者能够把面包带回家里而不是中途被人抢走。
在诸葛瑾的驱动下,经济增长委员会显示了空前地效率。除开市政建设之外,另外两处人手大项目也拉开了帷幕。
一是农业,在耶路撒冷这鸟不拉及地地方搞农业,人们多有疑问,可是诸葛瑾却笑了:“偶们华族就是能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当地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制约就是水资源地短缺导致粮食产量不足,因此诸葛瑾就提出了:“把一滴水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利用了其弟(诸葛亮)在帝国西域发展农业的现成经验,将灌溉技术利用出来,主要是利用了滴灌技术,使水的利用率大为增加,还提出了利用雨水、露水的观念,并且对已用过的水进行净化,重复使用等等。
前景已经描绘出来,诸葛瑾充满信心地道:“待到明年第一茬粮食出来时,本地的饥馑将成为历史!”
人们姑且信心,更多的人投入到市政大建设中,最主要是“城区改造”——拆旧屋,起新屋,将旧城换新貌,陋室改新居!
新居处的设施齐全,采光好,有完善的供水和下水系统,道路通畅,绿化齐全,将免费提供给每一户居住。
“天上掉金雨,地下好大的蛤蟆在街上跳啊!”
任何一座城市都不象耶路撒冷这么幸运,诸葛瑾带来了大量的钱,在钱的支持下,将工程分包给当地头面人物,把一片片的旧屋子全部拆掉,起建新屋子,按他的蓝图,将耶路撒冷城市郊外翻新,来个大变样。
一个在外的人回到故乡时,包他会不认得路了。
很奇怪的,在新耶路撒冷地图上,凡是马厩全部被拆除,变成了公用厕所!
重点是伯利恒,伯利恒位于耶路撒冷南8公里,坐落在两座山丘上,它海拔780米,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原名即为希伯来语中“面包房”的意思,象征着丰饶、富有。
从山脚沿盘山公路上行2公里的马厩,此处是建公用厕所的重点!
另处重点是锡安山上1平方公里的老城也是市政建设的重点,将被全部夷平,荡然无存,在此基础上起建一个大大的公园!
如此,诸葛瑾满意地道:“任务将成功完成,那位从生到死的痕迹将被彻底地抹去,他们也就没有了寄托的对象!”
“城区改造”遭遇抵抗,一是“钉子户”,人们不愿离开老屋;二是那位的信徒反对。
伯利恒的马厩处,聚集了一批信徒,他们打地铺、日夜不离保卫着他们心目中的圣地。
按公历计的十二月二十四号清晨6时许,一伙身着印有“拆迁”罗马字样的马甲、头戴钢盔的男子突然闯进了马厩,他们用上锄头、铲子,手上还拿着铁棍,不由分说就开始动手拆房,将马厩进行野蛮拆迁。
在场信徒惊骇之下,本能的上前阻拦。可是这伙男子却展开了对信徒们的追打、围殴,并且肆意打砸。
这帮人不知道是从哪来的,一进屋二话不说就开始打人、砸屋!不由分说,将信徒们尽数打倒,看上去都训练有素且分工明确。除了在店内进行打砸的,还有不少人从店外侧面封锁了路面,堵住在场的车辆,任何人不准进出。在长达八个小时的打砸抢拆过程中,竟未受到任何外界拦阻,作为城市保护神的警卫队踪影不见,据说是大部队去拉练了。
这伙强行实施拆迁的人员均统一着装,身穿马甲,头戴帝国制式的褐色钢盔,钢盔和马甲上印着“拆迁”、“执法”等字样,内中没有一个华族。
马厩彻底地完蛋了,只剩一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