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全球一统(下) 第三十节 随军记者(一)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当中东大地风起云涌之际,中西欧地区也大打出手。
一条水泥化的林间大道,蜿蜒曲折,两边森林密布,树木繁茂,道路修得好,路标和水沟一应俱全,在路上,来往的人车牲畜如鲫。
在路的不远处,更有大群民夫和俘虏修着铁路,华族是天生的修路狂,更过于罗马人,
路的终点,通向那壮阔的大河——莱茵河,日耳曼王国与罗马帝国高卢行省的天然分界线。
路的一个起点,则是日耳曼王国的魏玛城,本来是个村镇,随着日耳曼成为东方帝国的附庸,华族到来,他们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很快就把它扩展了十几倍,城市里面大量的货栈、宿舍、马棚、仓库,成了个超级大兵营。
无数的日耳曼人和华族到来,又离去,他们经常不知什么时侯到来什么时侯走,有时城市里的固定居民一觉醒来,就多了许多生面孔,喧闹无比,然后隔不了几天,生面孔全部消失,又来一批生生面孔,这样的事情一再重演,正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最好的写照。[网友推荐]
魏玛城来了个生面孔,此人叫做苏杰,是帝国《时代》杂志派出来的一个记者,很年轻,来自江南,开始分配到南洋工作,写出了几篇打土著分土地的报导,受到追捧,被编辑部看重,遂派往日耳曼作随军记者,负责专职报导帝国对高卢战事。
苏杰的介绍信上写道“《时代》驻帝国日耳曼王国的首席军事记者”,原本《时代》派出的记者已经回国休假。他觉得“首席”这个名称还是不错的,因为在上到日耳曼前线上,还将同后勤官员商议解决被服、口粮与交通工具的事儿,另外在采访官兵地时侯,顶着个“首席”的名字能够唬人。
他是坐了几千公里的火车从遥远的天津而来,来之前。[网友推荐]他曾经雄心勃勃,想着大展雄风,写出一些令他在全帝国读者中露脸儿的报导,不过,随着他拜读各路记者好汉在日耳曼前线的报导之后。他地雄心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变得沮丧起来。
帝国日耳曼集团军群对高卢战事是由帝国元帅陆逊主持,与波澜壮观的叙利亚战事相比,高卢战事的名将较少,在陆逊麾下象样的将军不多,他地军队规模也不大,大概有十二万人配上八万支前的民夫,满打满算也不到二十万人,上到战场上还分二批轮换,用他对采访的记者们的话来说是“小本生意、小本经营”。
生意虽小。随军记者们也能够妙笔生花,深入挖掘前线战事素材,经过系统加工。写出了许多高水平的报导,看过他们的文章报导。苏杰原本以为自己有几篇象样的报导的得意劲儿荡然无存,才知道人们说的记者界东不如西,好的记者都到了西线扎堆儿,因为那里有大仗打,新闻多。[网友推荐]
苏杰看过报导。与自己写地对比一下。不禁汗颜,瞧。人家写得多好呐,水平差异明显地摆在那里,要想超过他们所写的,很不容易!
可是既然被派了出来,怎么也得写一些东西去交差,且为之奈何?
苏杰是个高材生,有二把刷子,细细看过前辈们所写的,归纳总结,发现他们着重于前线特别是一线报导,分明都冲到了最前线上,这帮狂人!
搞不好他们就是随着首先攻进敌人地方地的部队一起进入,其危险性可想而知,但也因此能够得到第一手地素材,加上他们的写作能力,难怪写出这么翔实有血有肉的报导。
他确实没有想错,有一篇描写攻击雷根斯堡外围的进攻战,有个记者就是随着突击部队一起冲锋,打下地方后在罗马人进行反冲锋时,那个记者抓起兵器和部队一起作战,利用战斗的间隙紧张地写着报导,最后死在阵地上,人们从他地怀中拿出了一篇染血地报导……
苏杰想了又想,决定不必与前辈们共舞,争不过他们,倒不如写一些军旅生活轶事,可能会受读者们的欢迎,反正他地《时代》杂志的军事味儿不及那些军报和军事杂志的军事色彩来得浓,应该被编辑们接受。[网友推荐]
他到达魏玛城,首先向日耳曼集团军群政治部新闻处报到,新闻处是随军记者的娘家。
用从帝国兵部带的介绍信,在新闻处换发随军记者证,这是他到前线采访报导的合法证明,同时在胸前挂上一副大大的狗牌,直接表明他的身份,上面画有他的大头照,附说一句,新闻处画像的家伙水平不怎么样,画得苏杰显得很傻!
军队的办事效率非常快,仅仅一个小时就一切表格填完,证件完成,发到手上,这时有人来叫他说长官有请。[网友推荐]
新闻处的长官杜云是个宽肩膀个子不高的中校军官,两人一聊起来,嘿,居然是同乡,都是扬州人,那就更好说,在没人时大哥小弟地称呼起来,应苏杰的要求,杜云介绍了一些情况。
日耳曼集团军群主要武力是日耳曼人,他们身躯高大,皮肤白皙,金发碧眼,性情暴躁,缺乏耐心,纪律性也差,不过在帝国军华族军官的统领下,有充分的补给与完备的装备,倒也战斗力强大。
现在的战斗,集团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