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炮舰群之外,还运送了八万阿三神军和八万帝国军。
二河口处喧腾熙攘,旌旗蔽日万烟奔腾,帝国军开始抢滩登陆,在底格里斯河上游建立营垒,修起了码头,离泰西封城不到十里路。
从三月十八日到二十日,所有的帝国炮舰停止了攻击,一直保持沉默,许多舰艇驶向上游,于营垒边警戒,保护登陆的部队,不再向泰西封发炮。
这诡异的沉黓令一些波斯人心中感觉发毛,但大部分的人员如往常一般入睡,许多人睡在防炮洞里,也有不少因为这几天帝国军没有打炮,回到地面上的屋子入睡。
一些波斯老人还清晰地记着那天天阴,天气极为闷热,泰西封的上空有着浓重的乌云,其兆不祥。
晚九时,静寂三天的炮舰再度发威,上千根炮管几乎在同一时刻发出怒吼,成千上万颗炮弹朝着泰西封奔去,熊熊燃烧的火弹更是划破了黑漆的夜空,打出一片光亮。
炮弹铺天盖地地打过去,在震撼人心的炮声中,还夹杂着可怕的呼啸声,那是死神的呐喊,雷神的吼叫!
“喀秋莎!”张允低叹道。
“喀秋莎!”毛阶高喊道。
两位将军地眼中闪闪发亮。看见火箭弹离舰而去,宛如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终于象个爷们。
十数万东方人张开口,大合唱《喀秋莎》为“喀秋莎”:“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明媚的春光.……”
激昂雄伟的歌曲声中,伴随着重炮轰击的轰隆声,还有就是“喀秋莎”特有的声音!
“喀秋莎”是帝国北方工业公司研制地一种火药推进的火箭弹。其原理来自于烟花的“冲天炮”。
帝国研发榴弹(开花弹)的进程并不顺利,虽然有皇帝提点,但皇帝的水平近乎于七窍通了六窍,全靠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摸索,做出来地不可靠,因此远程的榴弹没有用到战场上。
但在另一个研发方向上。火箭弹却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帝国版的火箭弹采用制式的薄铁皮身躯,能够承受黑火药产生的巨大的燃烧压力,连发射药和弹头重逾几十斤,箭头是尖头,有翼身和尾翼,肖似现代化的火箭弹(其原始草图还是皇帝手绘的),空气阻力小,随着口径的不同,射程也各不一样。有1公里到2公里地射程,其弹头部采取了火药延迟引索。落地后可以爆炸。
弹头主要有二种,第一种是普通弹头。即爆炸后夹以大量钢珠的弹,第二种是油料弹,落地后纵火,爆出几平方米地火地来。
(注:当时的技术水平完全有可能做出火箭来,在很简陋地历史条件下,中国于明朝时期出现了二级火箭稚形“火龙出水”,印度阿三在反抗英国人时也使用了火箭。)
张允带来了二十条火箭炮船,每条火箭炮船各有四个发射位。每个发射位下底是碗装铁甲防护,倾斜开放的铁板能够将燃气向空中抛洒。发射时所有的人都不在里面,发射位是铁制炮架,可放八枚火箭弹。
突然袭击飞来的奇特武器令波斯人感到极为震惊,一枚枚的火箭弹,喷出明亮的火焰并发出刺耳的啸叫声,落地爆炸,碎粉面前的一切,成千上万颗钢珠向四方飞迸,有如罪恶之花怒放,在浓烟和火光中,波斯人地血肉与灰石齐飞,一片混乱,他们奔走狼豕,惊慌失措,死得越快。
油料火箭弹来势凶猛更胜投石车发放的火弹,一落地爆开一片火海,根本救不过来,唯一地幸运就是泰西封内的泥土屋和石头屋多,没有大面积的过火,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火炮、投石车和火箭弹大为肆虐,泰西土封的上空烟柱腾腾,火光冲天,毛阶打了半个月,杀伤波斯人万人,张允来了三天,弄死搞伤波斯人的数目就和毛阶平齐,也仅此而已,战争的胜负,还得由地面战场的好汉们来决定。
……
大帐内,将军们济济一堂,将星闪烁,张辽、魏延、李典、乐进、李巽;于禁、徐晃、张任、李严诸人,还有另外八名黑脸阿三,他们负责统领阿三神军,也有佩带将星。
魏延认为我军十六万陆军,但当中有五万马军不能用于攻城,仅得十一万步兵,当中还有一万是技术兵种(凡是马军和技术兵种都是华族),仅十万人想攻下七十万人口的大城,形势不容乐观!
徐晃乃悍勇之将,却觉得少有少打,多有多用,见菜食饭,十万人想合围泰西封不现实,但可以打一面,必须持续给波斯人以压力,直待后军赶到。
李典怀疑道:“徐公明,你勇则勇矣,可是却大有‘添油战术’嫌疑!”
参谋长杜袭说道:“如今象波斯这样的级数,想速胜不现实,拼的就是两国的国力,看似添油战术,事实上是拼的是两国消耗,只要做到我们没有被聚歼,大家死伤比率是一比一,那么我们就达到了目的。”
在会议上不管是谁,都认为必须打此仗,是急进还是缓攻的问题。
……
三月二十五日凌晨时分,帝国军出队,将营垒前移至泰西封北面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