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全球三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北疆风云录 第三十五节 驯服军心、民心、女人心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轻心,很难贪恋温暖的被窝,时刻准备着从床上蹦起来。

    更不用说部队的长途拉练,一线作战部队每年二个月的饥馁月苦训,断不会让大元军队变成了少爷兵和豆腐兵。

    以兵为本,同样以民为本。

    捉回来的鲜卑人和匈奴人是俘虏,元朝却不虐待他们,他们住的屋子也是军营似的简易木板架构的房子,照样有暖气,供应热水#轰然不可能象兵营做成宾馆式,但也尽量点缀,良好的环境让人生不起造反之心,不少穷苦的外族人吃惊地发现,汉人们给予他们的居住环境,远比外族原本住得要好。

    开始割裂外族与传统之心,每人发二套新衣服,汉装,他们的原来衣服扔垃圾桶去。

    为了安稳人心,每个成年人,无论男女,居然还发了半吊铜钱给他们当零用钱。(投降来的东部鲜卑和张辽允降的白鹿部落则每人发五贯铜钱做安家费)

    集中了军医和城乡医生,忙个不停,为外族体检,有病治病,搞好卫生,避免疫病。

    有二类外族,一类是投降的鲜卑人,这类人按半子民的待遇,元朝的军民被教育着不能歧视他们,还有临时的法律条文制约,若侮辱外族,必受惩罚。

    有容乃大,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成功的实施了民族融合,那些鲜卑人纷纷扔掉了自己的传统,起汉名,以着汉装,说汉话为荣,由于战争让女多男少,鲜卑族的寡妇、少女,纷纷嫁入了汉人家庭。

    假以时日,汉人、鲜卑人血脉相连,真正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另一类是被掳来的鲜卑人、匈奴人,地位等同奴隶,但只要他们不犯错,元朝人就对他们不打不骂,施以仁义,照样发给铜钱和良好的居住环境。因为大家清楚,十年或者二十年,他们必会被大赦!

    皇帝的仁义,肯定会这么办理的,这批外族人迟早会加入中华民族。

    军队高兴,外族人也算高兴,普通的子民们更高兴。

    官府有令:位于前线的并州、幽州、冀州三州的子民,不用交粮纳税。

    不仅如此,还定量发米、面、油、肉、盐、糖、肥皂等物,官府非常的低姿态,甚至为帝国政府没有尽到让百姓生活安定的责任而向子民们道歉!

    大家也明白,责任不在帝国政府,刚刚接手,外族就来进攻,那是没办法的事情。

    然而官府居然为这事道歉,怎么不让他们感动!

    三州子民并不是吃饱饭就没事做了,大量的工程等着他们。

    加固城防、挖壕沟、修建城寨、开发矿山、修建道路,搞市政工程、修建兵营、做外族的收容所等等,做一天工,官府发一天的钱!

    有力气的被官府召集做工,一般的老弱妇女,可做小本买卖,官府发给外族人的钱,军佬们收入的奖金,有不少会流入本地社会的。

    军队经济旺盛,兵营的日常维护,江南来的私营公司最多派出“朝奉”(经理),在当地大量雇人,一样是要给工钱。

    所以,只要勤劳,收入并不少,虽然战乱,今年民间却可过个肥年。

    一切都不会白费,放水养鱼,让百姓有了盼头,有了希望,能牢牢加强李亦奇的统治。

    除了经济,虽然极端困难,缺乏条件,三州的官府还是在当年做到了所有的小子民全部入学,无论贵贱,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当原来社会最低层的劳动人民看着自家的孩子穿着官府发的衣服、拿着官府资助的文房四宝,走进了学堂,都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以前,读书是上等人的权利呵!

    除了小子民,官府开始陆续对大子民们组织扫盲,教他们识字。

    教育是帝国的基本国策,有知识的帝国子民,能大力促进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学了知识,有自己的见解,对官府的统治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官府不可蒙蔽百姓。

    元朝有四大国策:

    一是发展经济,百姓富裕,有尊严,知礼节;

    二是教育是帝国的希望所在,时刻不可放松;

    三是提倡优生多育,不可近亲结婚(表亲都不行),多生孩子,占领全球!鼓励各族通婚,实现融合。

    四是允许百姓带武器!允许民间拥有兵器(当然,太过杀伤力的重型弩、化学弹、火弹还是不允许有的),既能培养民间的尚武精神,又能压制官府,不至于行事肆无忌惮。

    有一条潜规则,帝国从来不会公开承认,实际上却是如此办理:

    “如果当官的行事不轨,做了伤天害理之事,能耐很大,上下买通,让百姓求告无门(注意,有这个条件!)百姓动用兵器杀官,那官被杀了也是白杀!百姓所受责罚很轻。

    但如果百姓没有去各处反映上告,立即动用兵器,要以命还命!

    如果百姓是有意所为,杀害无错之官,嘿嘿,杀官形同造反,从重从快,灭你九族,没商量!”

    诛连九族这一条大律,还是被保留下来,仅仅用于造反时,其它犯罪,再不会搞连坐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