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之铁血抗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卷 一寸山河一寸血 第一七四章 又是一场经典的伏击战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热血是青年的权利。是的,古地在下达命令的那一刻,真的感到全身的血液都沸腾了起来。陆问愚的建议有错吗?没有,对他们个人,对200师来说,这时候撤走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面对已经是强弩之末的敌人,连一点主动出击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那他们又怎么可能在今后的战斗中保持昂扬的斗志,用血肉来筑起新的长城?古地原来喜欢看《亮剑》,就是喜欢里面那种面对高手敢于亮剑的精神。

    是,战争比拼的是对战双方的实力,而不仅仅是一腔热血。只靠着一腔热血就想打赢一场战争那无疑是很幼稚的想法,可是过于看重双方的差距,过于在意得失,在很少会犯错的同时,也会失去很多出奇制胜的机会。

    更何况,古地下达这个命令,绝不仅仅是出于一腔热血,战机稍纵即逝,能够掌握命运的,往往都是敢于冒险的人。200师现在的战斗力古地比谁都清楚,一支刚刚编成,还没有得到完整的系统的训练得部队,就要拿去对看上去非常强大的敌人主动出击,稍有不慎,这支部队就有瞬间土崩瓦解的危险。所以古地在出击部队的选择上,也是很有想法的。其实比起独立77旅在淞沪战场仓促编成的情况比起来,200师现在的状况还是要好很多的。

    首先出击的是装备着12具单兵火箭筒的RPG连,这是由200师最有战斗经验的战士组成的一支部队。除了RPG射手直接来自军械所,受到严格的专业选练之外,其余的战士无不是全师千挑百选出来的。装备有4挺最新改进型33式通用机枪,98改半自动步枪,美式汤普森冲锋枪,并搭配有98改重型狙击步枪、两门80毫米迫击炮。远近轻重火力的搭配,在连级单位中,不要说友军部队,即使是作为对手的日军,也没有这样的实力。古地还给这支小部队配备了全师仅有的汽车,足以保证他们成为那种一剑封喉,进退自如的高手。

    紧随着RPG连出击的,则是包括师部在内的师直属队。在淞沪战场,古地就是这么做的,这不仅仅是以师直部队身先士卒,更是为了保证以精锐力量在第一波冲击中给与对手死命的一击。他得用重拳先将敌人打昏,后面的部队在面对敌人时,才会少吃力一些。不过,与在淞沪会战的时候相比,不同的是他在跟进的两个旅后面还摆上了督战队。

    临阵退缩者,杀无赦!

    师长的身先士卒和督战队的枪口,确实给这支新生的部队增加了大量的勇气和杀气。在整个出击战斗中,200师没有一例临阵逃脱的案例。

    古地知道如果袁维绪还在身边的话,她不会跟他说那些进退得失的话,而是会仔细的分析土肥原贤二的战斗指挥风格的优劣,指出敌人有些什么样的漏洞可以钻,指出我军有那些弱点需要避开。比如现在土肥原贤二的14师团已经是一支不折不扣的疲兵,经过两个星期的恶战,兵员损失极大,弹药物资消耗殆尽,在这种时候土肥原贤二依然孤军追击,除了日本人那种极度骄狂的心态外,还在于他手上让人握着一支足以左右战局的装甲部队,以及他的空中支援。

    土肥原贤二做梦也想不到,在他正面的中央军精锐第1集团军都在退却的时候,却有一支师级部队敢向他发起进攻。而在他的后面,12旅团和109师团都正在快速靠近,就算他现在的兵力不能独立拿下一个完整的师级部队,但是只需要他稍稍的将这支部队拖个两三天,在12旅团赶来之后,这支部队就将从战场上灰飞烟灭。敢拿一个师向日军一个师团(这个时候土肥原贤二师团早已只有一个师团的空架子,实际可战兵力尚不足一个旅团,但是一个师团的编制,还是能吓倒很多人的),土肥原贤二相信不要说是中国军队,就是苏俄红军,也没有这样的胆量。

    所以一开始得到朱仙镇方向有一个师的中国军队向本方移动时,土肥原贤二认定那只是支那军队为了掩护第1集团军的佯动而已。他下达了不必理会,全力追击的命令。

    土肥原师团的先头部队,拥有6辆九五式轻型坦克(鬼子自己称为“中型”),12辆八九式坦克和十余辆装甲车的部队正在全速向第1集团军的殿后部队荣誉独立师死命追击的时候。在杏花营这个小村庄,遭到了200师用汽车高速机动而来的RPG连的伏击。仅仅是第一波打击,土肥原贤二的装甲部队就损失了全部的九五式坦克。

    这就是他轻视对手的结果。因为在开会会战中,中央嫡系的第1集团军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反弹可武器,在战斗中为了对付日军的坦克,往往只能以士兵绑上集束手榴弹冲上去与坦克同归于尽的办法。而土肥原贤二自认为对这种冲击早有足够的应对经验。可是他忽略了,在临沂那一战中,真田光一旅团的战车部队就曾遭到过中国军队一种先进的反坦克武器的致命打击。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真田光一倒是把这件事上报了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不过司令部却没有足够的重视,而传达到土肥原贤二这里的,仅仅是一些通过私人渠道听到的消息罢了。在他看来,以中国的军工水平,又怎么可能会有什么先进的反坦克武器的存在?

    紧跟着装甲部队的有一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