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之铁血抗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卷 一寸山河一寸血 第一六二章 一场载入教科书的伏击战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骑1师的主动出击,目标并不是尾随新6军逼近大同的日军28旅团,而是南下突击往广灵方向包抄而来的27旅团。

    6月2日,骑1师骑兵旅率先与日军27旅团第59联队板西一良所部。此时骑1师的汽车、装甲车等机械化装备早在撤离北平之前,为了迎接转移到山西开展山地作战后就暂时转交给了河套地区更适合机动快速作战的新5军,骑兵旅也就成了骑1师的快速部队了。这让久受装甲力量压制的骑兵旅旅长宗雷深切的体会到了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山西的地形也不适合传统骑兵作战,但那是相对的,至少马匹可以过的路比汽车要多很多。

    5月31日,在得到出击命令后,被路晓飞关了好几天,闷得出口气都要烧死一片人的骑1师师长汤震就密令骑兵旅连夜赶往恒山北面沙岭铺一带设伏。而在望狐,则有181师的一个团为他的设伏争取时间。

    6月1日,板西联队主力突破181师的防线,越过望狐沿两山之间的隘口向沙岭铺方向行进。2日上午,刚刚从狭窄的山坳里走出来而松了一口气的板西大佐还在对他的参谋长嘲笑支那人的愚蠢,说是如果对方在山坳里设伏的话,他们将会受到很严峻的考验。几乎是他话一说完,就听到了一阵大地震动的声音。大片的沙尘让日军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板西大佐马上就明白过来了,这是骑兵,而且是规模相当大的骑兵。

    对于刚刚小心翼翼的通过山坳的板西联队来说,这股骑兵的出现是相当致命的。因为他们经过前面181师的防御阵地时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又连夜通过了最有可能设伏的山坳,疲劳成为比伤病更大的威胁,而当他们刚刚放松下来准备休整一下的时候,敌军的大队骑兵出现了。这支早有预谋的骑兵几乎就没有给他们组织阵线的时间,许多士兵才回过神来,骑兵明晃晃的马刀已经劈到了他们的脖子上。

    宗雷的两千骑兵这一次算是杀过瘾了。虽然看起来这是一场冷兵器对热兵器的战斗,怎么都应该是先进的战胜落后的,但是对出击时机的精确把握和战马的高速移动,迅速的封堵了日军布置阵地的机会,而在没有阵地掩护的情况下,在旷野里步兵预见骑兵是什么结局,实在不难想象。

    宗雷一手提着沾满鲜血的马刀,另一只手提着一把毛瑟二十响,心里边那个美啊,遥想当年赵子龙,恐怕还不如他吧?

    骑兵旅的一阵砍杀让板西联队损失相当的惨重,但是鬼子的战斗素质的确也很强悍,他们在最初的慌乱之后,很快就抛弃了受到骑兵践踏的那一部分部队,退到拗口组织了阵地。当九二式重机枪的响声开始连同还没有来得及撤退的日军和宗雷的骑兵一起扫到时,宗雷就知道他的戏唱不下去了。反正也杀了个过瘾,宗雷也不恋战,立刻招呼部下快速撤出了战斗。来如骤雨,去似奔雷,谁说传统骑兵已经过时了的?

    这一仗骑兵旅打得酣畅淋漓,虽然在最后阶段遭到日军阵地组织起来的机枪火网和迫击炮的攻击而颇有些损失,但是由于宗雷撤退得及时,这个损失和他的战果相比,还算是小的。

    不过如果板西大佐以为骑兵退去之后他的厄运就已经结束那他就大大地错了。汤震的骑1师满编1万5千人,骑兵旅只是零头部分而已。就在板西大佐下令清扫战场,救助伤员的时候,一阵强大得足以媲美师团炮兵联队的炮火就覆盖了他们退守的这个坳口。这还是汤震的汽车牵引野战炮都给新5师拿去了,他只能将剩下的驮马牵引野炮摆在了板西联队的前面,要知道路晓飞原本是准备把骑1师打造成德式的机械化师的啊。

    板西大佐彻底被打晕了,随着骑1师的步兵主力发起攻击,大佐阁下也顾不上帝国军人的荣誉,甚至来不及向旅团长阁下请示,就率部沿着来路撤退了。只可惜那个山坳在他来时那么安静并不是没有伏兵,只是伏兵奉命在他们撤退时才出击罢了。

    仅仅在一天的战斗中,一个联队就被彻底打残,而中国军队的损失远远小于日军,要不是日军连番出动每轮多达12架的飞机轰炸,板西联队能不能撤回去,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后世的军事学家们都把这一场伏击战形容为一场完美的伏击战,从181师的阻击开始,到战斗结束,中国军队都表现出了高超的战术水平。先是在整个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的大溃败,使得21集团军很容易的就完成了示敌以弱的第一步,虽然日军第1军香月清司司令官对21集团军的骑1师不知去向感到有些困惑,却仍然以固有的傲慢认为这种时候即使是强悍如21集团军这样的部队,也不可能再出动出击,上行下效,14师团27旅团显然也不认为他们的正面还会有中国军队的主动出击。板西联队只用一天不到的功夫就突破181师一个加强团的防御阵地更让他们觉得到大同与28联队会师基本上只是一次不流血的行军。第二步就是将憋了很久的骑1师作为主力,以一个满编师对日军一个联队进行压倒式的攻击,作战双方兵力对比为中方3比1强。如果是别的部队,3比1并不见得有什么优势,但是骑1师是整个21集团军兵员素质、武器装备都属一第一流的部队,虽然没有配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