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之铁血抗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卷 一寸山河一寸血 第一五三章 亲爱的别来无恙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老长官推荐的人选果然是不错的,这个李笑与古地他们差不多年纪,在中央军校晚他们两期,也不知道他用了什么办法,在一个星期之内,就基本上摆平了那些老兵。队伍拉出来,战斗力还不敢说,但至少不像最开始那样稀稀拉拉乌七八糟的了。而422团和423团似乎还没有把各种关系理顺呢。

    前面的战斗还很激烈,日军继续增兵,目前在淞沪战场上已经投入了9个师团,3个独立混成旅团,还有东北的“渤海国”的5个师,一个以朝鲜人为主组成的支队和一个台湾支队,这两个支队虽然都是以殖民地士兵为主,但是战斗力也相当惊人。

    中国军队在淞沪战场上的兵力也仍在增加,目前已经超过了60万人,而且基本上都是国防军最精锐的部队。号称原国民军三大主力的第1、第4、第7三个甲种野战军都全部投进来了。其中第1军从会战一开始就打到现在,损失之大,在该军的战史上达到了顶点,阵亡旅长副旅长3人,团以下军官无数,部队几乎换了几茬。第4军随第4集团军晚些时候开低战场,主要作战区域在苏州河南岸,并一度在上海市区与日军展开巷战,其中虹桥机场一带的战斗最为激烈,损失也尤为惨重。而第7军在太仓嘉定一线与日军16师团反复厮杀,战况胶着,损失也相当的惨重。

    这场会战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但是对于日军的侵略,西方一些主要国家除了表示密切关注,并呼吁双方保持克制,应以和平为努力之方向这些毫无意义的话以外,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更没有对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采取制裁。游弋在长江入海口附近的英美军舰在会战过程中,先后都有被日军“误伤”、“误炸”的情况出现,可是西方人这时对日本人却客气得很。

    4月下旬,当古地和独立77旅各层军官几乎是不眠不休的对部队进行了近20天的整训之后,独立77旅才勉强的理顺内部关系,基本完成各级建制。这时候要把独立77旅拉到战场上去的话,估计不会比老百姓强多少,连地方保安部队也比不上,但至少要拉上去的话,也还能保持一个整体的队形。

    这个时候,最高统帅部终于下定决心,将淞沪战场的作战部队分批依次后撤。此时统帅部已得到日军将在杭州湾登陆的情报。为了避免在日军登陆后淞沪战场的主力部队被日军包围,最高统帅决定撤退。

    撤退的命令下达后,各部队开始有序的向指定地点后移,逐次撤出战斗。这场大规模的会战虽然还是以中国军队的失败结束,但是比起历史上的最终溃败来,现在的情况看起来显然好很多。

    古地在得知统帅部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后,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谢天谢地,希望历史朝着好的方向改变。31集团军得到战区司令长官部的命令,将作为后卫部队,保障苏州河北岸撤退路线的畅通。此时日军第18师团已经在杭州湾登陆,驻守在那里的只有一个旅,苏州河南岸的部队也奉命向北岸转移。

    独立77旅差不多是在最后才得到集团军司令部的命令移防到嘉定的。古地知道,这是老长官又为他争取了难得的几天时间。此时会战主力已大部撤退,他们在嘉定接应的,是从罗店退下来的第1军第1师和转移到苏州河北岸后又与尾随而来的日军激战的第4军12师。长官部将第1军第1师和第4军12师暂时划归31集团军,由他们负责殿后。此时日军已经完全占领上海市区,追击部队也仅仅咬住中国军队的殿后部队不放。曾经叫嚣着三个月就能灭亡中国的日军投入了近30万兵力,依靠着海空军的绝对优势,花了近三个月的时间还拿下上海,无疑是在自己的脸上打了一个耳光。因此,追歼从淞沪战场上败退的中国军队,也成了他们的重要目标。此时中国军队正在分三路撤退,负责掩护主力撤退的31集团军所辖第7军、31军本来就是原国民军十大主力之中的部队,现在又将第1军第1师和第4军第12师暂时划归31集团军战斗序列,集合了中国军队三大王牌的31集团军,此时也成了日军重点围歼对象。为此,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部宁可放弃沿松江、青浦一线往北撤离的两个集团军,也要完成对31集团军的包围。

    日军的计划是以正在尾随作战的第3师团紧紧咬住31集团军,第16师团由北向南,第18师团由南向北,合力围歼31集团军。此时日军上海派遣军已整编为华中方面军,司令官由朝香官鸠彦王中将接任。新到任的司令官不满日军此前的战果,认为花费如此巨大的代价,经过近三个月的时间才占领上海是对大日本“蟥军”的污辱,到任后立刻提出了“扩大战果,扩大作战区域,扩大对中国的占领”三扩大的方针,把完全控制长三角,攻占中国的首都南京作为第一步作战计划。而这个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追歼后撤的中国军队,使之失去抵抗、守卫南京的作战能力。

    局面非常的险恶,但是令古地和袁维绪异常高兴的是,他们在战场上遇到了久违了的伙伴凌杳。

    第4军12师是一支战功卓著的部队,革命后一直是国民军的主力,此前的上海事变和抗法桂西会战,4军12师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战场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