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隋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六十八 列传第三十三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尸子》曰:“殷人阳馆。”《考工记》曰:“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

    四阿重屋。”注云:其修七寻,五丈六尺,放夏周则其博九寻,七丈二尺。”又

    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二筵。”

    《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之庙,复庙重檐。”郑注云:“复庙,重屋也。”

    注《玉藻》云:“天子庙及露寝,皆如明堂制。”《礼图》云:“于内室之上,

    起通天之观,观八十一尺,得宫之数,其声浊,君之象也。”《大戴礼》曰:

    “明堂者,古有之。凡九室,一室有四户八牖。以茅盖,上圆下方,外水曰璧雝。

    赤缀户,白缀牖。堂高三尺,东西九仞,南北七筵。其宫方三百步。凡人民疾,

    六畜疫,五谷灾,生于天道不顺。天道不顺,生于明堂不饰。故有天灾,则饰明

    堂。”《周书·明堂》曰:“堂方百一十二尺,高四尺,阶博六尺三寸。室居内,

    方百尺,室内方六十尺。户高八尺,博四尺。”《作洛》曰:“明堂太庙露寝,

    咸有四阿,重亢重廊。”孔氏注云:“重亢累栋,重廊累屋也。”《礼图》曰:

    “秦明堂九室十二阶,各有所居。”《吕氏春秋》曰:“有十二堂。”与《月令》

    同,并不论尺丈。臣恺案,十二阶虽不与《礼》合,一月一阶,非无理思。《黄

    图》曰:“堂方百四十四尺,法坤之策也,方象地。屋圆楣径二百一十六尺,法

    乾之策也,圆象天。太室九宫,法九州。太室方六丈,法阴之变数。十二堂法十

    二月,三十六户法极阴之变数,七十二牖法五行所行日数。八达象八风,法八卦。

    通天台径九尺,法乾以九覆六。高八十一尺,法黄钟九九之数。二十八柱象二十

    八宿。堂高三尺,上阶三等,法三统。堂四向五色,法四时五行。殿门去殿七十

    二步,法五行所行。门堂长四丈,取太室三之二。垣高无蔽目之照,牖六尺,其

    外倍之。殿垣方,在水内,法地阴也。水四周于外,象四海,圆法阳也。水阔二

    十四丈,象二十四气。水内径三丈,应《觐礼经》。”武帝元封二年,立明堂汶

    上,无室。其外略依此制。《泰山通议》今亡,不可得而辨也。

    元始四年八月,起明堂、辟雍长安城南门,制度如仪。一殿,垣四面,门八

    观,水外周,堤壤高四尺,和会筑作三旬。五年正月六日辛未,始郊太祖高皇帝

    以配天。二十二日丁亥,宗祀孝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及先贤、百辟、卿士有

    益者,于是秩而祭之。亲扶三老五更,袒而割牲,跪而进之。因班时令,宣恩泽。

    诸侯王、宗室、四夷君长、匈奴、西国侍子,悉奉贡助祭。

    《礼图》曰:“建武三十年作明堂,明堂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

    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室八牖,八九七十二,法一时之王。室有二户,二

    九十八户,法土王十八日。内堂正坛高三尺,土阶三等。”胡伯始注《汉官》云:

    “古清庙盖以茅,今盖以瓦,瓦下藉茅,以存古制。”《东京赋》曰:“乃营三

    宫,布政颁常。复庙重屋,八达九房。造舟清池,惟水泱泱。”薛综注云:“复

    重廇覆,谓屋平覆重栋也。”《续汉书·祭祀志》云:“明帝永平二年,祀

    五帝于明堂,五帝坐各处其方,黄帝在未,皆如南郊之位。光武位在青帝之南,

    少退西面,各一犊,奏乐如南郊。”臣恺按《诗》云,《我将》祀文王于明堂,

    “我将我享,维牛维羊”。据此则备太牢之祭。今云一犊,恐与古殊。自晋以前,

    未有鹑尾,其圆墙璧水,一依本图。《晋起居注》裴頠议曰:“尊祖配天,其义

    明著,庙宇之制,理据未分。直可为一殿,以崇严祀,其余杂碎,一皆除之。”

    臣恺案,天垂象,圣人则之。辟雍之星,既有图状,晋堂方构,不合天文。既阙

    重楼,又无璧水,空堂乖五室之义,直殿违九阶之文。非古欺天,一何过甚!后

    魏于北台城南造圆墙,在璧水外,门在水内迥立,不与墙相连。其堂上九室,三

    三相重,不依古制,室间通巷,违舛处多。其室皆用墼累,极成褊陋。后魏《乐

    志》曰:“孝昌二年立明堂,议者或言九室,或言五室,诏断从五室。后元叉执

    政,复改为九室,遭乱不成。”《宋起居注》曰:“孝武帝大明五年立明堂,其

    墙宇规范,拟则太庙,唯十二间,以应期数。依汉《汶上图仪》,设五帝位。太

    祖文皇帝对飨,鼎俎簠簋,一依庙礼。”梁武即位之后,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