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名曰丹水矣。丹水又迳亭下,有石穴甚深,未
尝测其远近。穴中蝙蝠,大者如乌,多倒悬,《玄中记》曰:蝙蝠百岁者倒悬,
得而服之,使人神仙。穴口有泉,冬温夏冷,秋则入藏,春则出游。民至秋,阑
断水口,得鱼,大者长四五尺,骨輭肉美,异于馀鱼。丹水又迳其下,积而为
渊。渊有神龙,每旱,村人以{艹网}草投渊上流,鱼则多死。龙怒,当时大雨。
丹水又东北流,两岸石上有虎迹甚多,或深或浅,皆悉成就自然,咸非人工。丹
水又北注于夷水,水色清澈,与大溪同。夷水又东北迳夷道县北而东注。
△东入于江。
夷水又迳宜都北,东入大江,有泾渭之比,亦谓之佷山北溪。水所经皆石
山,路无土岸。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
傍多茂木空岫,静夜听之,恒有清响。百鸟翔禽,哀鸣相和,巡颓浪者,不觉疲
而忘归矣。
○油水
△油水出武陵孱陵县西界,
县有白石山,油水所出,东迳其县西,与洈水合。水出高城县洈山,东
迳其县下,东至孱陵县入油水也。
△东过其县北。
县治故城,王莽更名孱陆也。刘备孙夫人,权妹也,又更脩之。其城背油向
泽。
△又东北入于江。
油水自孱陵县之东北,迳公安县西,又北流注于大江。
△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
澧水自县东迳临澧、零阳二县故界。水之南岸,白石双立,厥状类人,高各
三十丈,周四十丈。古老传言,昔充县尉与零阳尉共论封境,因相伤害,化而为
石,东标零阳,西揭充县。充县废省,临澧县即其地,临澧县之故治,临侧澧水,
即为县名,晋太康四年置。
澧水又东。茹水注之。水出龙茹山,水色清澈,漏石分沙。庄辛说楚襄王所
谓饮茹溪之流者也。茹水东注澧水。
△又东过零阳县之北。
澧水东与温泉水会。水发北山石穴中,长三十丈,冬夏沸涌,常若汤焉。温
水南流注于澧水。澧水又东合零溪,水源南出零阳之山,历溪北注澧水。澧水又
东,九渡水注之。水南出九渡山,山下有溪,又以九渡为名。山兽咸饮此水,而
迳越他津,皆不饮之。九渡水北迳仙人楼下,傍有石形,极方峭,世名之为仙楼。
水自下历溪曲折,逶迤倾注。行者间关,每所褰氵斥,山、水之号,盖亦因事生
焉。九渡水又北流注于澧水。
澧水又东,娄水入焉。水源出巴东界,东迳天门郡娄中县北,又东迳零阳县,
注于澧水。
澧水又东迳零阳县南,县即零溪以著称矣。澧水又迳渫阳县,左会渫水。水
出建平郡,东迳渫阳县南,晋太康中置。渫水又右合黄水,水出零阳县西,北连
巫山,溪出雄黄,颇有神异。采之常以冬月祭祀,凿石深数丈,方得佳黄,故溪
水取名焉。黄水北流注于渫水。渫水又东注澧水,谓之渫口。澧水又东迳澧阳县
南,南临澧水,晋太康四年立,天门郡治也。吴永安六年,武陵郡嵩梁山,高峰
孤竦,素壁千寻,望之苕亭,有似香炉。其山洞开玄朗如门,高三百丈,广二百
丈,门角上各生一竹,倒垂下拂,谓之天帚。孙休以为嘉祥,分武陵,置天门郡。
澧水又东历层步山,高秀特出。山下有峭涧,泉流所发,南流注于澧水。
△又东过作唐县北。
作唐县,后汉分孱陵县置。澧水入县,左合涔水。水出西北天门郡界,南流
迳涔坪屯,屯堨涔水,溉田数千顷。又东南流注于澧水。澧水又东,澹水出焉。
澧水又南迳故郡城东,东转迳作唐县南。
澧水又东迳安南县南,晋太康元年分孱陵立。澹水注之。水上承澧水于作唐
县,东迳其县北,又东注于澧,谓之澹口。王仲宣《赠士孙文始诗》曰:悠悠澹
澧者也。
澧水又东,与赤沙湖水会,湖水北通江而南注澧,谓之沙口,澧水又东南注
于沅水,曰澧口,盖其枝渎耳。《离骚》曰:“沅有芷兮澧有兰。”
△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东入于江。
澧水流注于洞庭湖,俗谓之曰澧江口也。
△沅水出牂柯且兰县,为旁沟水,又东至镡成县,为沅水。
东迳无阳县。无水出故且兰,南流至无阳故县。县对无水,因以氏县。无水
又东,南入沅,谓之无口。
沅水东迳无阳县,南临运水。水源出东南岸